空谷幽兰古筝乐 琴中弦音缅英灵
中华名人在线 2021-03-29 12:48:38 作者:zhhmrzx 来源:
空谷幽兰古筝乐 琴中弦音缅英灵

     在佔地两千坪的百年古宅中听古筝演奏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昨天(3/27)我在芦洲李友邦将军纪念馆,也就是芦洲李宅,就领受到了——那是一种念天地之悠悠,充满了思古幽情而又莫名悸动的感觉!

       日前由台湾芦洲李宅古蹟维护文教基金会主办,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协办名为:「在芦洲李宅聆听台湾的筝声音」,吸引了许多爱好古筝的音乐迷,此场一个半小时不间断以古筝为主的演奏会极为成功,且曲目安排活泼,以台湾民俗乐曲为主,加上芦洲在地名歌星邓丽君小姐名曲,如「何日君再来」等。芦洲李宅古蹟维护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李力群先生,为抗战名将李友邦将军哲嗣。李董事长为表达孝心以及缅怀李 将军,用心良苦举办此活动,让大家度过了一个单纯又美好的下午,坐在台下欣赏的观众极为享受。


       这次古筝演奏会没邀请政治人物使其单纯化没有蓝绿色彩,也将长官致词环节删掉,打破传统惯例由主持人分段表述,不仅阐释了李家古宅的的历史,更进一步表彰了李将军的事迹,真的是不露痕迹地育教于乐!


        李友邦将军出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却一心抗日救国,军事养成于黄埔,是黄埔期别(二期)台籍最高将领。抗战时期1939年,先后成立「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号召全国各地台湾同胞共同参加中国民族抗日战争的救亡运动。其夫人严秀峰于烽火中结识友邦将军,成为台湾媳妇,在抗日战争中曾参与浙东保卫战,巾帼不让须眉。我的好友大陆知名纪录片导演吴建宁先生,为拍摄八集纪录片「血脉」,曾于2000年前后五次来台收集资料,同时访问相关重要人士,包括蒋纬国将军,李友邦将军遗孀严秀峰女士等等。

        回忆马英九先生曾说「战争的错误可以原谅、历史的真相不可遗忘」。中华民族艰困的抗日战争虽已经过去七十多年,当今e世代年轻人不应忽略历史,忘记真相,以共谋民族之复兴。


钮则坚
2021/3/28
  于中国台湾台北
作者曾任旧金山华埠商报特派记者

附件

1)严秀峰女士摄于东洲保卫战纪念碑。

2)李立群董事长追思双亲纪念文。



台湾抗日志士李友邦 

70多年前,在中国大陆的抗战洪流中有这样一支特殊队伍,它的成员来自海峡对岸,为国共两党所共同认可;它追逐着“复疆”的梦想,一路奋勇向前,这支队伍就是台湾义勇队。作为唯一一支主要由台湾同胞组成的抗日队伍的创始人,李友邦的名字曾经被历史烟尘埋没,但它终将从历史深处被发现,并为人们永远铭记。

李友邦,祖籍福建厦门市同安县五山君。祖辈于乾隆年间渡海赴台开垦耕种。李友邦出生的那年,已是《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10余年。1912年,6岁的李友邦上了和尚洲公学校。表面上,日本殖民当局是让台湾儿童受教育,实则是进行同化。上课全用日文,不准使用中文,也不准讲中国话。校长和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日籍的,可以随意体罚台湾学生,美其名曰培养天皇的“顺民”。有一次,一个日本同学欺侮李友邦,他忍不住反唇相讥,一个日籍教员跑来,不问青红皂白,伸出大巴掌狠狠扇在他的脸上,还叫他住口。李友邦咬紧牙,不让眼泪落下来。

1918年,李友邦进入台北师范学校就读。1921年10月17日,林献堂、蒋渭水、吴海水等发起成立“台湾文化协会”,李友邦因不满日本“皇民化”运动,成为台湾文化协会骨干。1924年4月,他与后来成为台湾共产 党领导人的林木顺等人夜袭台北长沙(今新起街)派出所,这就是当时颇为轰动的“新起街派出所事件”,事后他被校方开除。为逃避殖民当局的逮捕,他与林木顺等人连夜逃离台湾,渡海前往上海。

此时,广州作为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为青年。6月16日上午,设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正在迷茫中的李友邦辗转赶到广州,入读广东警卫军讲武堂并加入国民党,同年11月,归并到黄埔军校第二期。

1925年9月,李友邦从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被派去主持由国民党两广省工作委员会领导的“台湾地区工作委员会”。李友邦全力推动台湾抗日民主运动,曾多次往返于东京、台湾与广州、上海、杭州等地。1929年10月,他在上海被日本侦探逮捕,关押在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后因“证据不足”释放。1932年,他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日语教师期间,因宣传爱国救国、同情热血青年,受到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注意,被捕关进西湖畔钱塘路的浙江陆军监狱,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坐了5年牢的李友邦终因“没有犯罪证据”被释放出狱。

1938年夏天,李友邦在浙江丽水遇到了多年未见的狱中难友骆耕漠,骆当时的身份是中共浙江省委委员。两人重聚后商讨实际抗战行动,李友邦提及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有不少从台湾流亡回祖籍的同胞或可组织动员。

骆耕漠向中共浙江省委统战工作委员会报告了李友邦的构想,最后经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同意,由浙江省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张锡昌从遂昌县调张一之(原名张启权)来协助李友邦做好具体工作。

10月,朝鲜志士在汉口成立“朝鲜抗日义勇队”给了李友邦直接的启发,他决意效仿建立一支台湾抗日义勇队。11月,他以“台 湾 革命党”的名义,来到闽北崇安县实地考察,向这里的台胞宣传组织抗日的道理。

旅居福建的台湾同胞成分比较复杂。日本殖民时代,一批台湾同胞因不堪压迫,携眷返回福建定居,不过也有不少台湾流氓被日本特务利用,伙同日本浪人在福建一带包娼包赌,充当日本特务的打 手,严重破坏了台湾人的形象。抗战全面爆发后,福建省主席陈仪以“日本特务嫌疑”将所有台湾同胞送到荒山峻岭的崇安。一些与当地人结为夫妻的台湾同胞被迫妻离子散,更多是全家男女老幼遭到拘捕。这些台湾同胞本来是投奔祖国的,竟莫名其妙陷入悲惨的命运。

李友邦在崇安号召台湾同胞奋起抗战,并提出立即组织台湾义勇队。当时被拘禁在崇安的400多位台胞雀跃异常,他们共同写了一封信给李友邦,表现了极为强烈的爱国热情。

12月,李友邦以台  湾 革命党名义,与张一之同赴桂林,他们筹建义勇队之事,得到“桂林行营”和“朝鲜义勇队指导委员会”的帮助。随后,李友邦在丽水南明山召开的抗日座谈会上,以《铁蹄蹂躏下的台湾》为题发表演讲,期望两岸同胞一起反抗日本侵略,复兴中华民族。

杭州被日军侵占后,金华就成为了当年浙江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李友邦返浙后,向浙江省主席黄绍竑报告情况,取得黄绍竑很大的支持。经过紧张而认真的筹备,2月22日,在金华市酒坊巷18号(今84号),正式成立了台湾义勇队,6名儿童也组成“台湾少年团”。李友邦任义勇队队长和少年团团长,李祝三(台北人,黄埔六期生)任副队长,中共 党员张一之任队秘书。此后6年,台湾义勇队逐渐发展成为台胞参加祖国抗日斗争中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抗日团体。

“提起李友邦就不能不提他的夫人严秀峰”,在纪念馆担任解说已数年的蒋惠兰女士介绍说。1921年,严秀峰出生于浙江杭州富庶家庭,是书香门弟的独生女,她17岁时离开家,投身抗战,与李友邦相识于金华。1941年5月10日,在硝烟弥漫的衢州城,二人结成伉俪,从此谱出一段战地情缘,成为远近知名的“烽火侠侣”。

各地的台胞积极报名加入台湾义勇队,金华婺江之滨响起了雄壮的《台湾义勇队队歌》:“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李友邦对新队员进行3个月“预备训练”,课目有军事、政治、经济、历史、语文和对敌宣传等六项。他把这种训练列为常设制度,遇有重要任务之前都要进行类似训练,以缩短平民到军人的距离。短训后,义勇队开往浙东、皖南、赣东和闽南等抗战前线。义勇队一方面宣传教育,为抗日救国呐喊;一方面制作简单的军火原料及战场急需的药品。

“台湾义勇队当年在金华主要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胡福云馆长介绍说,“义勇队成员熟悉日语,他们利用语言上的便利,翻译日军文件,审讯并教育俘虏,深入敌伪组织获取情报等。”另外,台湾义勇队里有不少医术高超的医生,成立不久之后,李友邦就把总部改成“台湾医院”。他们在浙江金华、衢州、兰溪和福建建阳先后成立了4家“台湾医院”,所设科室十分齐全,而对军人、出征人员家属及贫苦民众就医,一律免费。“台湾医生”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在当时被传为美谈。酒坊巷总部的门口,时常停着整排整排的人力三轮车,负责接送病人。时代变迁,这些医院旧址已难寻觅,但直到现在,在义勇队转战过的地方,仍传颂着许多“台湾医生”悬壶济世的故事。

1942年,前后历时共3个多月的浙赣大会战后,李友邦率台湾义勇队撤出浙江转战福建,进驻福建龙岩。此后,台湾义勇队在军事上有过3次壮举。1942年6月17日,台湾被日本占据47周年时,台湾义勇队在厦门对日军总部兴亚院发动武装突击。这天深夜,散布各个预定地点的突击队员迅速集中到兴亚院附近,随着一声令下,早有准备的突击队员迅速向兴亚院投掷数百枚手 榴弹,强烈的爆炸瞬间使兴亚院内变得一片狼藉,震天的爆炸声把日本侵略者从梦中惊醒,他们匆忙调集人员前往兴亚院救火。

在一片混乱中,隐蔽在各个角落的队员们把早已准备好的各种抗日宣传单,像天女散花似的散发在厦门的大街小巷。厦门民众奔走相告,抗日武装已经攻进了被日本人视为坚固堡垒的厦门,日本强盗的末日即将来到。

台湾义勇队还于当年6月30日在厦门虎头山炸毁了日军的海军油库;7月1日,在厦门日伪 政府成立3周年的庆祝会场上,爆炸了数十枚手 榴弹,当场炸死日伪军数十人,给日伪军的心理造成极大震慑。

突袭厦门的成功,鼓舞了台湾义勇队的士气。李友邦素来重视理论宣传阵地,他创办队刊《台湾先锋》,又主持编印《台湾青年》等刊物,发行量由500份增至2000份,影响遍及全国。他疏通各种关系,邀请国民党上层人物和社会名流题词、写文章。翻开现存的《台湾先锋》,能看到不少国民党大员为台湾抗战与回归所写的文章,如冯玉祥的《我们要赶紧收复台湾》、孙科的《解放已在目前了》、陈立夫的《率土之滨》、陈诚的《台湾革命与中国革命》、陈仪的《台湾必须光复—并祝台湾省运动成功》、梁寒操的《清算的时候到了》、康泽的《光复台湾—专为签订马关条约四十七周年纪念而作》等。

1943年12月,《开罗宣言》诞生后,蒋介石开始加紧筹划台湾的收复工作,1944年,指示相关部门研拟复台计划,批准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中央设计局台湾调查委员会”,作为负责收复台湾工作的职能机构。

为充实“台调会”的力量,9月25日,蒋介石同意将“台调会”委员名额增为11人,批准李友邦等台籍人士为委员;同时台湾义勇队正式隶属于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并扩编为“台湾义勇总队”,李友邦升任总队长,由少将晋升为中将。下设4个支队,分别活跃于前线、后方、敌区(敌伪占领区)、沦陷区(台湾)四大作战区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14年浴血抗战终于获得最终胜利,台湾光复,李友邦十分振奋。他对台湾青年们说:“我们为了不当日本顺民而在大陆度过了一二十年的流浪生活,饱尝了人生的甜酸苦辣而幸存下来,今天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爱国的台湾同胞,堂堂正正地回家乡去见父老兄弟了。”

8月17日,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发布命令,规定了中国战区受降事宜:在“中华民国”(除东三省外),包括台湾,以及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内之日本全部陆海空军与辅助部队,应向中国战区统帅蒋委员长投降。这一规定,兑现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的《开罗宣言》中的承诺。

9月3日,李友邦派副总队长张克敏(张士德,台中人,黄埔四期生)以上校军官身份,携带一面国旗,随美国军事代表团从重庆飞抵台北。次日,这面国旗在台北宾馆升起,成为50年来台湾岛上升起的第一面中国旗帜。10月,台湾义勇总队的先遣队由厦门渡海分批返回台湾。11月,李友邦、卢秀峰率台湾义勇总队全体抵达,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管日伪物资和一般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遗憾的是,抗日有功的台湾义勇总队和台湾少年团回到台湾,并没有实现重建家园的期望。随着国共矛盾的加剧,夹缝中生存的台湾义勇总队回台后不久即被国民党解散。

义勇队被解散,是李友邦回台后遭受的第一个打击,更残酷的打击随即到来。“二二八事件”中,时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台湾区主委的李友邦也被卷入其中。

3月初的一天,陈仪邀李友邦出面,向全省同胞广播,还把自己坐的太师椅让给他坐,意欲借李友邦在台湾同胞中的影响力平息事态。李友邦严词拒绝:“你现在已经把问题搞得这么糟,不是我三两句话就能摆平的,我也不愿向台湾同胞说谎。”李友邦提出陈仪代表政府道歉或相关人等下台的条件也被拒绝。

旋即,李友邦被陈仪冠以唆使三青团暴动与窝藏共产 党罪名,非法逮捕密押南京羊皮巷监狱。而此时的严秀峰怀着身孕,她赶往南京找到蒋经国慷慨陈词,使丈夫最终于1947年6月23日获释。李友邦回到台湾时,在基隆码头受到热烈欢迎。

1948年,李友邦受台湾省主席陈诚之邀,出任台湾省党部副主委,又兼台湾电影公司董事长、台湾《新生报》董事长等职,是国民政府里官位最高的台籍人士。

李友邦的部下则未能幸免,陆续罹难或遭监禁。“义勇队只是解散,消灭三青团几乎全部是枪决的,死的都是台湾的精英”。李友邦之子李力群说:李友邦从南京回来后,心灰意冷,不愿再过问政治。

李友邦终究还是没能逃过“白色恐怖”的厄运。1950年2月18日,大年初二,夜里10点多钟,寒风冷冷地吹着台北厦门街。台“国防部保密局”第二处处长叶翔之带人来到李友邦家中,以“叛乱组织”之名,客气地带走了时任台湾省妇女会理事长的严秀峰。

这是台湾白色恐怖的“巅峰”时期。1950年1月29日,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一周内叛变,整个中共台湾地下组织几乎被“连根拔起”。包括中共台湾省工委委员兼武工部部长张志忠及其妻子季沄等,都被逮捕。

若干年后,据严秀峰判定,她是受季沄连累而被捕的。到达新店军人监狱后,审讯查无实据,但严秀峰仍以“知匪不报、通匪资匪”被判处15年徒刑。

直到晚年,严秀峰和子女到新北市新庄的“国家档案馆”查阅文件后才知道,当时原本“匪谍”罪是被判10年,可是被蒋介石用红色毛笔划掉,并批上“高官之妻加重五年”。而且蒋介石认为,丈夫是共 党,妻子可能不知道,但如果妻子是共 党,丈夫不可能不知道,对李友邦的处置应该更严厉。

1951年11月18日,时任台湾省党部主委的李友邦终于没能躲过劫难。冬日阳光里,他正强打精神,在台北北投新生报宿舍,逗着天真的孩子们玩耍,四五个穿西装的人闯入。“不是警察也不是宪兵,说要跟父亲谈一谈,父亲穿西装出去的,没戴手铐。”李力群回忆,父亲摸摸他的头说:“要听话哦。”

李友邦被以“参加中共组织、在台掩护中共地下人员,意图颠覆政府着手实施”的罪名逮捕。他交代佣人,好好照顾这个家,“我去大概不会那么快回来”。

次年4月22日,李友邦以“匪谍叛乱罪”遭到枪杀,从此夫妻二人,天人永隔。

李友邦遇难时年仅46岁,留下一女四子,长女李效群才10岁,最小的儿子李乐群不满两岁。此时,失去父母呵护的孩子们成为孤儿,只能靠着一些亲友的照顾勉强度日,而无法抹去的悲伤永远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

1965年2月17日,严秀峰刑满出狱。踏过火盆,吃一碗猪脚面线,庆祝“重生”。她没有钱,但也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资助。性格倔强的她起初靠养鸡、鸭,卖粽子为生,后于1971年创办“世界翻译社”,儿女相继chengren,家庭的经济条件才有了根本好转。李力群于1989nian接下母亲的担子,任世界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芦洲李宅古迹维护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大女儿李効群,老二李炜群成绩优异,均有出国读书深造的机会,但因是政治犯子女,处处碰壁。出狱后的严秀峰托人向蒋经国说情,才终得批准。

“历史需恢复其原有的面貌”,严秀峰生前的最大心愿就是为她的丈夫李友邦平反昭雪。李友邦在台湾的老部下们,得知严秀峰在为李友邦的冤案奔走,都积极支持,踊跃地加入其中。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政坛乍暖还寒。一心要给李友邦“平反”的严秀峰将个人安危抛于脑后,在台湾《中外杂志》发表了名为《抗战时间的台湾义勇总队》的长篇文章,公开宣传李友邦和台湾义勇队的抗日爱国壮举,澄清强加给李友邦的诬陷之词。她不顾年高体弱,四处搜集整理李友邦和台湾义勇队的文献资料,不光查遍台湾的主要图书文献机构,还来到李友邦转战的大陆故土巡访。她找到了李友邦在浙江金华创办的《台湾先锋》等抗战刊物,以及李友邦的重要著作《台湾革命运动》和《日本在台湾之殖民政策》,汇集成书,于1991年由台北人间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2年3月29日,台北的台湾史研究会召集专家学者举行了“李友邦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用充分的历史事实肯定李友邦的抗日业绩。台湾各大媒体及时报道了这条消息。反思“白色恐怖”造成的冤屈,还原李友邦的历史地位,成为社会上的普通呼声。

4月28日,在台义勇队老队员们和严秀峰相聚在台北芦州李氏祖厝,举行“纪念李友邦先生逝世四十周年追思大会”。站在主席台上的扩音话筒前,严秀峰激动地说:“今天,我不仅是站在妻子的立场要为李友邦讨回历史的公道,我更要为所有在‘白色恐怖’下牺牲的受难者及其家族,讨回历史的公道,伸张人权的正义。”

值得欣慰的是,在海峡的另一边,没有忘记李友邦。1995年,北京隆重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座谈会,在当年抗日将士云集的同时,特邀严秀峰与台湾义勇队老队员代表参加。听到与会学者公正的评价,严秀峰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她说:“我们应该不断地追寻历史的脉络,延伸其传承。因此,历史是不容湮没或埋葬的,更不能任人侮蔑与歪曲。”

2005年9月9日,中国国民党举行庆祝对日抗战胜利、台湾光复6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党史馆与文传会文宣部以《台湾人须做复台最勇敢的战士》为题,将印有李友邦生平简介的大型海报,高挂于国民党中央大楼外面两侧的风水墙上,对历史错误进行了纠正。 

编辑 赵晓帆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