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水下窥巢城
——读杜钢建教授“安徽巢湖水下的古巢城”札记(四章49首)
七溪山人
第一章
(一)
大约二十万年前,漫长历史过程中;
有巢氏从大湘西,抵达如今安徽地。
(二)
远古南巢国,有巢氏发展;
漫长南方区,曾遍华夏地。
湖湘安徽地,不同时期间;
均有南巢国,国都有痕迹。
(三)
安徽巢湖水下地,远古曾是古巢城。
可窥有巢氏后裔,属于juji地区矣。
(四)
成汤有南巢之伐,《史记》以殄夏乱。
管窥成汤时南巢,地理位置三家注。
《正义》南巢庐州巢,淮南子云汤伐桀;
放之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巢死。
按曰南巢即山名,远古巢伯之国矣。
云南巢者谁领略,在今中国之南也。
夏商之际汤伐桀;南巢当在湘西地。
(五)
巢湖水下古巢城,夏商周时小方国。
管窥春秋战国时,古巢城渐成规模。
鲁文公十二年夏,史记楚人围巢矣。
楚子惧吴昭五年,沈尹射待命于巢。
昭公二十四年冬,吴国灭巢史籍记。
(六)
巢国灭后八年时,定公二年冬十月;
吴军楚师豫章败,遂行围巢即克之。
巢国灭后吟踪杳,远古巢城仍旧在。
世事时移凭一览,唯见碧波画中痴。
春秋战国时期研,兵家必争居巢国。
居巢国灭溯起因,缘由女子争桑权。
吴楚争霸大背景,《史记》记载解羁缠。
吴王阖庐与子胥,嚭将兵伐楚矣;
拔舒忽动江湖兴,杀吴亡将二公子。
(七)
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
民劳与未可,待之指迷津。
管窥楚平王,以其边邑地;
锺离与吴边,卑梁氏俱蚕;
因为两女子,争桑怒相攻;
乃至於两国,大举兵相伐。
(八)
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锺离居巢归。
管窥三家注释云,锺离县在六安也;
古锺离子之国矣,本谓“终犁”嬴姓国。
居巢亦国四年时,吴伐楚取六与灊。
五年伐越乃败之,六年管窥楚昭王;
使公子囊瓦将兵,旌旗蹄奋勇伐吴。
吴使伍员迎击之,大破楚军于豫章;
吴遂取楚而居巢,史籍记载岁月长。
(九)
楚国太子建母尊,曾在巢城居住也。
《史记》记载八年时,吴使公子光伐楚;
公子打败楚师后,迎楚故太子建母;
遂於居巢以归也,杜公梳理翰墨存。
(十)
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
继拔居巢与锺离,《左传》曾经说楚子;
为舟师以略吴疆,管窥沈尹戌叙说;
此行也楚必亡邑,因不抚人而劳之;
故吴不动而速之,吴踵楚边人不备;
遂可灭巢与锺离,乃能凯旋而还也。
(十一)
十年楚太子,建母在居巢;
史籍谓开吴,吴使公子光;
举兵大伐楚,遂败陈与蔡;
遂取建母去,楚恐城郢也。
第二章
(十二)
上古相传白公胜,曾经担任巢大夫。
惠王二年时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
子建之子胜於吴,故而以为巢大夫;
史藉记号曰白公,白公故事远名扬。
(十三)
集解伍子胥传曰,使胜守楚边邑鄢。
骃案服虔白邑名,楚邑大夫皆称公。
(十四)
正义巢庐州,今居巢县也。
白公胜后来,在今张家界;
亦称崇山地,鬼谷子大学;
从教育学人,培养纵横家。
(十五)
相传名人范公增,秦朝末年居巢国。
年虽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
范认为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可昭示。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矣。
(十六)
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天意也。
楚人怨秦虽三户,三户犹足以亡秦。
项王中了离间计,疑范增与汉有私。
范增闻言大怒曰,天下之事大定矣;
君王好自为之矣,原赐骸骨归卒伍。
(十七)
项王许之后,行未至彭城;
倏然身患病,疽发背而死。
皇览亚父冢,在今庐江地;
居巢县郭东,世代相流传。
(十八)
居巢廷中亚父井,吏民皆祭亚父尊;
亚父於居巢廷上,可窥长吏初视事;
皆祭然後乃从政,尔後造祠在郭东;
历经沧桑风复雨,至今有祠耀苍穹。
(十九)
管窥括地志中云,髑髅山在庐州地;
巢县东北又五里,范增昔居北山阳;
尔後范增佐项羽,史记陷入湖底煌;
湖底古巢城中处,还有亚父井誉扬。
(二十)
古巢城在三国时,曾是兵家相争地。
管窥曹魏和东吴,反复争夺史藉记;
相互之间作前沿,阵地旌舞硝烟弥。
三国霸为都亭侯,从讨孙权亦先登;
再入巢湖攻居巢,居巢破之古今传。
(二十一)
二十一年冬,史记说曹公;
次于居巢矣,遂攻濡须也。
三国志吴书,周瑜观术崇;
始终无所成,故求居巢长。
后来叙周瑜,传以无锡人;
颜连居巢长,史载远名扬。
(二十二)
《后汉书·百官志》载,凡县主蛮夷曰道;
公主食汤沐曰国,县万户以上为令;
所食不满则为长,侯国为相秦制也。
秦汉时居巢人口,规模当在万户内。
(二十三)
三国时人口,居巢不断增。
《三国志》记载,吴魏战争时;
夏侯淳居住,就在居巢城。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
夏侯淳从征,相传孙权还;
使惇都督窥,二十六军矣;
史记留居巢,两年太祖还;
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第三章
(二十四)
建安廿二年三月,史记王引军还矣;
留夏侯惇与曹仁,张辽等屯居巢也。
公元二三四年时,权果召然入居巢;
随后进攻合肥矣,此前居巢之地盘;
一直曹魏政权治,可窥曹魏军队编。
(二十五)
曹魏军队编制有,部曲屯队什伍等;
一军大约五千人,管窥夏侯淳都督;
二十六军驻居巢,大约有十三万人。
巢城内外旌旗动,胸中浩气卷沉浮。
(二十六)
巢城秦为居巢县,亦居鄛汉居鄛县;
汉代亦属庐江郡,《庐州府志》有记载。
居巢故城在巢县,位置东北又五里。
清代台址仍犹存,瞩目台高达丈余。
邑人张氏据为冢,下有听书港砚池。
东汉建安十八年,二十二年战火频;
曹操进攻孙权时,可窥巢湖而居巢;
达至濡须口位置,鸣金收兵吹角声。
(二十七)
康熙年间《巢县志》,赤乌未陷以前时;
巢城尚在巢河边,亦即濡须河以西;
濡须河今裕溪河,无为襄安临湖地;
临湖一带皆巢境,乃自陵谷易位矣;
迁治于巢河以北,史籍记载痕留泥。
(二十八)
古巢城陷湖底前,已有预知发警告。
《三国志·吴志》逸文,《搜神记》中有记载;
耆老相传居巢县,昔有一巫妪预知;
预知未然未重视,所说吉凶咸征验。
(二十九)
居巢门处有石龟,巫云若龟若出血;
此地当陷为湖矣,未几乡邑皆祭祀;
有人猪血置龟口,巫妪见之往南走;
回顾其地故事传,已陷为湖史籍记。
(三十)
上古巢城三国时,陷入湖底史藉记。
湖水曾经干涸后,露出湖面有多次。
康熙年间陆龙腾,编修《巢县志》记载;
巢湖多次干涸后,上古巢城遗迹露。
(三十一)
明代尹士达描述,公元一四八三年;
成化癸卯尹士达,侨寄邑南高林时;
正月三过法云院,归至山椒忽然见;
湖中城垣窥高耸,楼橹峥嵘旌旗帆;
帆樯旋绕于城外,纷沓分明烟霭中。
(三十二)
史载尹士达等人,下马注目者久之。
询问湖边众父老,皆谓湖干巢州现。
当年秋季久不雨,自然湖亦就干涸;
行人皆由湖心行,濒湖居民情系牵。
(三十三)
涉湖干涸数用后,咸于湖掘取砖石;
管窥鬻利郡城者,往来至相接踵矣。
巢州故物卖市场,居民叙述有情景。
姥山西称旧巢湖,姥山东则故巢州。
古城陷于晋赤乌二年。姥山东之故巢州古城
(三十四)
上古巢城三国时,陷入湖底史藉记。
湖水曾经干涸后,露出湖面有多次。
康熙年间陆龙腾,编修《巢县志》记载;
巢湖多次干涸后,上古巢城遗迹露。
(三十五)
明代尹士达描述,公元一四八三年;
成化癸卯尹士达,侨寄邑南高林时;
正月三过法云院,归至山椒忽然见;
湖中城垣窥高耸,楼橹峥嵘旌旗帆;
帆樯旋绕于城外,纷沓分明烟霭中。
(三十六)
史载尹士达等人,下马注目者久之。
询问湖边众父老,皆谓湖干巢州现。
当年秋季久不雨,自然湖亦就干涸;
行人皆由湖心行,濒湖居民情系牵。
(三十七)
涉湖干涸数用后,咸于湖掘取砖石;
管窥鬻利郡城者,往来至相接踵矣。
巢州故物卖市场。居民咸曰有情景。
姥山西称旧巢湖,姥山东则故巢州。
(三十八)
上古城陷晋,赤乌二年记。
姥山东之故,巢州古城幽;
文物曾发掘,大量售市场。
斗转星移事,谁人去记忆。
第四章
(三十九)
公元一四八三年,即明代成化年间;
巢湖干涸古城露,康熙年巢湖又干。
《巢县志》《庐州府志》,康熙七年冬湖涸。
芦溪嘴运粮军人,在东南十余里见;
大砖砌湖中土内,掘得古城砖数万。
(四十)
鬻郡与高林相对,可窥在焦湖北岸;
白露花塘两河间,长碛入湖十数里。
管窥东西往来处,船只迂道避其浅。
回眸巢湖干涸时,居民蜂拥曾掘砖;
掘得古城砖数万,售卖郡中史藉传。
(四十一)
回眸巢湖干涸期,高林河边墩突起;
高的可窥二三丈,史藉流传不为奇。
(四十二)
南行里余陈家园,掘三尺天井石阶;
又掘前有石城门,车辙痕深达数寸。
湖中三碛北灰碛,掘有灰中曰大碛;
近巢河曰栏船碛,此三碛每湖水涸;
渔于舟者习见之,其土坟然而起矣;
上有木出土数寸,如屋柱森列甚众;
水涨稍盛众皆知,自然掩没则不见。
(四十三)
巢湖干涸古城显,石城门上有车辙;
车辙痕深达数寸,可见巢城之古老。
(四十四)
《巢县志》引旧志云,管窥吴赤乌二年;
巢城已经陷为湖,《三国志》载史流传。
(四十五)
嘉禾六年五月时,赤乌二年皆地震。
是时吕壹曾专事,步骘上疏曰伏闻;
校事吹毛求瑕疵,趣欲陷人果如此;
天地焉得无变乎,故而有地连震动!
古巢城沉没前后时,出现过连续地震也。
(四十六)
管窥巢城沉没前,巢湖水也常干涸。
公元二三0年时,满宠所言颇流行;
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
是时得据水为势,自然贼往甚易矣;
而兵往救则甚难,合肥之水经三汊;
后出施口下巢湖,延至八月江潮退;
水潦降后湖水平,巨商大贾,舟不通;
乃筑堰梅氏宅后,以蓄合肥之水也。
遂通上下利舟楫,筑坝以始惠民焉。
(四十七)
安徽巢湖窥施口,芜湖至合肥要道;
每逢隆冬水涸际,干滩数里众知矣;
船只往来淤泥中,非用牛拖不能过。
长期古城地下中,可窥泥土松动矣;
后来数次经地震,难免陷入水下矣。
(四十八)
古巢城近二十年,大量文物出土窥。
公元二○○一年,陆续始有人发现;
巢湖东部湖北岸,唐家嘴村附近地;
湖滩发现有文物,可窥文物类型多;
玉器银器与铜器,铁器陶器很丰富;
涵盖新石器时期,又至王莽各时代。
遗址大量文物中,汉代陶器有残片;
生活灰烬层积厚,拂去尘土可琢磨。
文化十四碳测评,距今二千一百年。
(四十九)
考古发现已表明,古巢城历史久远。
新石器时有人居,后代绵延住此地。
大约周代渐成邑,春秋战国达千户;
人口规模构城市,汉代三国发展快;
人口城市近万户,真实不虚古巢城;
管窥吴赤乌二年,巢城沉没水下矣。
2021年4月4日整理
附:杜钢建《安徽巢湖水下的古巢城》
杜钢建 安徽巢湖水下的古巢城
2021年3月20日
杜钢建
有巢氏大约在20万年前从大湘西地区抵达今安徽地区。南巢国的有巢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遍布华夏南方地区。今湖湘地区和安徽地区在不同时期均有南巢国的国都。安徽巢湖水下的古巢城是有巢氏的后裔所juji的地区之一。
根据《史记》记载,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对于成汤时期南巢的地理位置,三家注有不同看法。【正义】:南巢,今庐州巢县是也。淮南子云:“汤伐桀,放之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按曰:巢即山名,古巢伯之国。云南巢者,在中国之南也。夏商之际,汤伐桀的南巢当在湘西地区。
安徽巢湖水下的古巢城在夏商周时期属于小方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巢湖水下的古巢城渐成规模。根据史籍记载,鲁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围巢。昭公五年楚子惧吴,使沈尹射待命于巢。昭公二十四年冬,吴灭巢。巢国灭后八年即定公二年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巢国灭后,古巢城仍在。
春秋战国时期,居巢国乃兵家必争之地。居巢国被灭的具体起因是女子争桑,大背景是吴楚争霸。根据《史记》记载,起先,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锺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於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锺离、居巢而归。三家注云,锺离县在六安,古锺离子之国,系本谓之“终犁”,嬴姓之国。居巢亦国也。四年,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於豫章,取楚之居巢。
楚国太子建母曾经在巢城居住。根据《史记》记载,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锺离。《左传》曰:“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不抚人而劳之,吴不动而速之。’吴人踵楚,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锺离乃还也。”十年,楚太子建母在居巢,开吴。吴使公子光伐楚,遂败陈、蔡,取太子建母而去。楚恐,城郢。
白公胜也曾经担任巢大夫。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於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集解】:徐广曰:“伍子胥传曰使胜守楚之边邑鄢。”骃案:服虔曰“白,邑名。楚邑大夫皆称公”。【正义】:巢,今庐州居巢县也。白公胜后来在今张家界地区鬼谷子大学从教。
秦朝末年居巢国的名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范增认为,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后来项王中了离间计,乃疑范增与汉有私。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皇览曰“亚父冢在庐江居巢县郭东。居巢廷中有亚父井,吏民皆祭亚父於居巢廷上。长吏初视事,皆祭然後从政。後更造祠郭东,至今祠之。”括地志云:“髑髅山在庐州巢县东北五里。昔范增居北山之阳,後佐项羽。”可见陷入湖底的古巢城中还有亚父井。
古巢城在三国时期也是曹魏和东吴之间反复争夺的前沿阵地。根据《三国志》记载,霸为都亭侯,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根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周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后来周瑜以无锡人颜连为居巢长。根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县主蛮夷曰道,公主所食汤沐曰国,县万户以上为令, 不满为长。侯国为相。皆秦制也。秦汉时居巢的人口规模当在万户以下。
三国时期,居巢的人口不断增加。根据《三国志》记载,吴魏战争时期,夏侯淳曾经居住在居巢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侯淳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两年后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公元 234年权果召然入居巢,进攻合肥。此前,居巢一直是曹魏政权的地盘。曹魏军队的编制有部,曲,屯,队,什,伍等区别。一军大约有五千人。夏侯淳都督二十六军,大约有十三万人驻扎在居巢城内外。 古巢城在秦为居巢县,亦曰居鄛。汉仍为居鄛县,属庐江郡。根据清代康熙年间《庐州府志》记载,居巢故城在巢县东北五里。当时台址犹存,高丈余,邑人张氏据以为冢,下有听书港,洗砚池。东汉建安十八年、二十二年曹操进攻孙权由巢湖而居巢至濡须口。根据康熙年间《巢县志》记载,赤乌未陷以前,巢城尚在巢河即濡须河即今裕溪河以西,无为襄安临湖一带皆为巢境。自陵谷易位,迁治于巢河以北。
古巢城在陷入湖底之前,已经有人预知并且发出警告。根据《三国志·吴志》逸文和《搜神记》记载,耆老相传,居巢县地,昔有一巫妪,预知未然,所说吉凶,咸有征验。居巢门有石龟。巫云:若龟出血,此地当陷为湖。未几之间,乡邑祭祀,有人以猪血置龟口中,巫妪见之,南走,回顾其地,已陷为湖。人多赖之,为巫立庙,即今湖中老姥庙。巫妪预言古城门石龟有血,此城当陷为湖。 古巢城自三国时期陷入湖底后,由于湖水干涸,又多次露出湖面。根据康熙年间陆龙腾编修《巢县志》记载,巢湖多次干涸,暴露出古巢城遗迹。根据明代尹士达的描述,成化癸卯(1483年)中,尹士达侨寄邑南高林。正月三日过法云院,归至山椒,忽然湖中城垣高耸,楼橹峥嵘,旌旗帆樯旋绕于城外者,纷沓分明于烟霭中。尹士达等人乃下马注目者久之。父老谓湖干则巢州现。当年秋季历时不雨,湖亦就涸,人皆由湖心行。濒湖居民,咸于湖掘取砖石,鬻利于郡城者至相接踵。巢州故物被卖于市场。居民咸曰:姥山西旧称巢湖,姥山东则故巢州。古城陷于晋赤乌二年。姥山东之故巢州古城文物曾经大量发掘售于市场。
除了明代成化年间(1483年)巢湖干涸古城暴露以外,清代康熙年间巢湖也曾经干涸。根据《巢县志》和《庐州府志》记载,康熙七年冬,湖涸。有芦溪嘴运粮军人于其东南十余里见大砖砌湖中土内,掘之得古城砖数万,鬻郡中。其地与高林相对。在焦湖北岸,近白露花塘两河之间,有长碛入湖中十数里。东西往来,船只必迂道避其浅。由于巢湖干涸,居民掘得古城砖数万售卖郡中。
在巢湖干涸期间,高林河边旁有墩突起,高二三丈。南行里余,地名陈家花园,掘三尺余,有天井、石阶,又掘而前有石城门限,限上车辙痕深数寸。湖中有三碛,北曰灰碛,掘之有灰;中曰大碛,近巢河曰栏船碛,此三碛者,每湖水涸,渔于舟中者习见之,其土坟然而起,其上皆有木出土数寸,如屋柱森列甚众,水稍盛则没不见。由于巢湖干涸,古城显露。石城门限上有车辙痕深数寸,可见巢城之古老。
根据康熙《巢县志》引旧志云:“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根据《三国志》记载,嘉禾六年(237年)五月十四日,赤乌二年(239年)正月一日及二十七日,地皆震动。是时,吕壹专事,步骘上疏曰:伏闻校事吹毛求瑕,趣欲陷人,如此,天地焉得无变!故地连震动!古巢城沉没前后出现过连续地震。
在古巢城沉没之前,巢湖水也经常干涸。根据公元230年满宠所言,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合肥之水,经三汊,出施口,下巢湖,至八月,江潮退,水潦降,湖水平。巨商大贾,舟楫不通,乃筑堰于梅氏宅后,以蓄合肥之水。通上下,利舟楫,而坝以始焉。安徽巢湖施口,乃由芜湖至合肥之要道,每逢隆冬及水涸之际,干滩数里,船只往来淤泥中,非牛拖不能经过。在长时期中,古城地下泥土松动,后来经历地震,难免陷入水下。
古巢城在近20年间有大量文物出土。从2001年开始,陆续有人从巢湖东部湖区北岸的唐家嘴村附近湖滩发现文物。这些文物类型很多,包括玉器、银器、铜器、铁器、陶等,类型丰富,涵盖了从新石器至王莽时期的各个时代。遗址上出现大量汉代陶器残片和被掩埋的10-20cm厚的生活灰烬层。通过对文化层中间层灰烬的14C测年,距今年代2090±130a BP。
考古发现表明,古巢城历史久远,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居住此地。大约周代时期逐渐成邑,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千户人口规模的城市。汉代和三国时期逐渐形成接近万户规模的城市。古巢城于吴赤乌二年即公元239年沉没水下。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