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游记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清代袁枚曾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写下了此诗。兴安闻名天下的是灵渠和红军长征突破第四道封所线。周六上午从夏蓉转泉南高速兴安出口,到仰慕已久的兴安探访。
兴安风景优美,人文丰盛,底蕴厚重,每一处都有历史和故事,处处洋溢着清新和文化。兴安县距离桂林市区57公里,湘桂走廊的南端,是湘江、漓江二水之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所在地,也是楚越文化交汇区,悠久的历史,让城镇多了一层厚重感,清新淡然的山水,悠然的文化历史气息,是我走过的江南小镇所没有的,“航南海眼前小,俯黄河天上来”。走在灵渠边,观看古碑文,瞻仰四贤祠,踏走青石路,掬捧漓江水,呼吸桂花香,闭上眼深思,如穿越千年,与古人神会。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灵渠系湘桂源流最早的运河,是文化楚桂文化与经济的连接点。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由于是在秦朝开凿的,又叫秦凿渠。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同时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灵渠的凿通,还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两广地区的开发。近年汉墓中发掘的大量铁制生产工具出现,就反映当时灵渠的开通促进了两广经济文化的发展。两千年来,灵渠直作为南北水路重要通道,起着很大作用。所以,直到明清时代,灵渠之上还是“巨船鳞次”,“舳舻相望”,十分繁忙,今天的兴安还在享用当年老祖宗留下得灵渠等秦文化和近代红军长征留下物质和精神遗产,当地发掘推介后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兴安不仅山灵水秀,文化深厚,还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红军长征过兴安留存了突破第四道封所线指挥部、界首红军堂、千家寺红军标语楼、光华铺阻击战、翻越老山界等壮举和遗址。我们来的当天恰逢兴安晚上举行题为“长征精神,点亮兴安”唱响长征路的开幕活动,下午兴安党史办罗主任带我们来到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纪念馆瞻仰这些为了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前辈,鞠躬后我观看了彩排、军事教育基地等,最后来到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参观,当时那炮火纷飞、浴血奋战的情景犹如又在眼前,更加感慨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哪来岁月静好,其实是一直有人在负重前行、无声守护,才有今天的美好与幸福。罗老兄本人就是当年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老战士,他们那代人为共和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和平的环境,想起那些走了战友,他眼里噙满了泪水。切合主题的晚会更让我们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入睡,恍惚间好像跟随着陆定一老先生在翻越老山界,当我爬不上,想躺下来歇歇时,耳边仿佛响起了红军当年“不要做落后乌龟哦” 的俏皮声。仿佛又回到了族伯公朱志远、族伯朱善猷桂林组建中共地下党桂林特别支部任支部书记,在桂林一代进行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的烽火岁月。先辈的乐观与坚强鼓舞我们继续前行。
第二天到达桂林,15前我和好友来过这里,记忆中是个依山畔水充满灵气的小山城。弹指一挥间,青春已不再,桂林成了印象,好像只是多了许多高楼和到处撕开的黄土与打钻的轰鸣。来到看得见科技教育公司总部热情的朱总他们已在久久等候,听了李海峰老师对他们技术的介绍,现场体验了看得见技术对附近学校随机抽查的一组学生视力提升的过程,又参观了几个视力提升训练营和站点,真实的感受了技术的力量,也学到了有关视力方面的科学知识,对现今孩子们近视率的减少和对年轻一代视力恢复充满了信心。随看得见公司做现场实验时我们还参观学习了桂林有名的弘文(豪文)学校,此校在桂林市郊的永福县,“于斯为盛,惟楚有才”创办人为湖南湘潭人,原为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他眼光独到,看到教育大有可为 ,便创办了弘文教育,豪文学校为虽为私立高端学校,却把国学教育做到了高度,尤其是建立让师生学习、供精神安放的国学馆,学生彬彬有礼、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的素养。这可以说是弘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和成功之处。
中餐在老班长老蒋烧的几个特色菜和醇厚的茅台酒中愉快的进行。微醺中小憩一会 ,便赴此行目的之一靖江王陵与王府考察。有明一代是历史上唯一“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王朝,统治者还是非常有骨气的,另外他还允许文臣进谏和进行朝堂辩论。政治民主,迁都北京、南下西洋、收回安南等都可圈可点。
行程匆匆,我们先来到桂林市郊尧山脚下的靖江王陵。朱总是靖江王后裔,桂林全州人,明朝朱氏一脉遗传基因确实强大,看到朱总就犹如看到了当年历史书上朱元璋的画像:头部上小下大、鹰鼻隼目,炯炯有神。朱兴隆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兄,《明史》卷五十四《礼志》又载:“靖江王则以亲王封,故视秦、晋仪。”作为藩王靖江王能享受了相当于亲王级别待遇,得益于当年老朱念及旧情,朱元璋共有三兄,均早逝,唯朱兴隆留下一子。大明初建朱元璋便追封长兄朱兴隆为南昌王,说明重八同志还是挺讲感情的,后人把南昌王列祀家庙,奉为靖江王始祖,后世靖江王薨均葬于尧山下,站在引尧山水而建的玉带桥上,瞻望修复的比较好的简庄王陵,王气萦绕,确实是块风水宝地:前有水后有山,符合中国人的风水学。尧山是一处自然景观优美历代达官贵人陵寝之地,靖江王封藩桂林后,把此山作为王室陵园。
庄简王陵由左右朝房、三券陵门(外围墙)、三列石桥(玉带桥)、神道(含两旁石作仪仗)、裬恩门(内围墙)、裬恩殿(五开间享殿)、宝城(地宫)构成,处于同一中轴线上,以神道相通,神道两侧序列守陵狮、墓表和狻猊、獬豸、狴犴、麒麟、武士控马、大象、秉笏文臣、男侍、女侍等石作仪仗,一般为11对。布局科学合理,以王道和陵门为中轴,王者之气显然其中。王陵的四周是长长的碧瓦红墙,墙外是青松翠柏,大门用大块青砖砌成,门的两侧是左右朝房,左右朝房往前走是有三个半圆的门,古人称半圆为券,故也称萨那券陵门。门前有1对石像生的守门狮。石像生,就是石刻仪仗。穿过三券陵门,即进入了外陵园了,首先看到是玉带桥,亦称“三宝桥”又称“步云桥”民间有走桥“祛百病”“平步青云”之说,中间的桥叫“御路桥”,只供帝王通行,“御路桥”两旁的桥是王公大臣们行走的,叫“王公桥”。过了玉带桥就是三条墓前大道。古人以为天堂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通往天堂的路,称神道。中间稍高的叫王道,为帝王专用;左边是文道,是文臣所走的;右边是武道,是武将所走的。清一色的青砖,条石相间,肃穆威严。石生像陈列神道两边,栩栩如生。
进入裬恩门即进入了内陵园,两边有是武士控马,这是旧时帝王生活的写照。帝王征战、出巡、狩猎都是骑马。生前如此,死后当然也要安排一名武士为他备镫牵马了。来到庄严肃穆裬恩殿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前面蹲着的石象它长了一双凤眼,而且是双眼皮,大象已被拟人化了。翁仲是园中的最后一对石作仪仗。所谓翁仲,就是我们看到的陵墓前的石人,是我国民间传说的坟墓保护神。这些石像生取材用心、雕刻精美、型态可掬、栩栩如生真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文化。
进入裬恩殿内,祭拜后我们认真参观了简庄王和王妃墓志文影印拓本,如“钦赐靖江宪定王妃白氏圹(kuang)志文”“显考六府三奉国将军墓铭”等,又考究了建筑中屋檐上用的绿釉彩马首、红绿相间和灰的瓦、雕龙烧制的瓦套和梅瓶等。桂林被誉“梅瓶之乡,桂林一绝”,所产梅瓶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工艺之精美,构思之巧妙世所罕见,倍受瞩目,是“国之瑰宝,为后人所赞叹!
裬恩殿后门可进入地宫为了安全已封住,我们绕裬恩殿前门,沿着红墙根来到地宫前,几柱香,表祭祀。“百年历史,王国逝去,缕缕青烟,幽幽地宫” 地宫就是墓室,分左右两室,两室门同一山墙,两室结构相同,中间共一道砖墙,两边形成对称,单个墓室大体上是由两个砖筑的纵列式简拱券组成。参观完地宫,便往外走,靖江王陵有十多处,此处为保存与修复最好的,是最有参考价值的王陵。出来后我们驱车登上了尧山最高峰,天高云淡,桂林市貌,尽收眼底,人生短暂,众生渺小,历史云烟,珍惜当下,善待万物。冬季日短,下山后已是傍晚找一桂林特色的小吃用餐后我们又赶赴靖江王府。
靖江王府,华灯初上,夜色笼罩,金碧辉煌。王府于洪武五年(1372)选在独秀峰下营建, 洪武二十五年建成。从建成到被清兵夺取的258年中, 这里住过13位靖江王。顺治七年(1650),清兵孔有德部夺取桂林,杀末代靖江王,将王府改为司令部。顺治九年(1652)大西军攻克桂林,王府的新主人孔有德兵败zifen,王府化为灰烬。在独秀峰下还有不少历史名胜, 有唐代的学宫、北宋的铁牛寺,元称大圆寺,后改万寿殿。顺治十四年(1657)在王府原址兴建贡院。1921年, 孙中山集师北伐曾驻军于此。民国初年, 这里先后为第二师范学校、模范小学、第三高级中学、甲种工业学校校址。民国14年(1925)冬,辟为中山公园。1937年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后重建。后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址,文化历史气氛浓郁。独秀峰巍然矗立,王府旧物唯余承运殿前的雕栏与“云阶玉陛”和城门城墙存,其余皆为后世修复, 包括现在的王府大门,当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倚靠在王府大门铜扣上,抚摸着坚实无缝的城墙,走在残存的青石板路上,看着城墙上在寒风中飘扬的红灯笼和旌旗,聆听远处悠扬的古钟声,既有“无情最是此中山, 阅尽王孙只等闲”无奈,也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感叹,还有同为朱氏家门的惋惜。
桂林风大,尤其是凌冽的寒冬。我们还饶有兴致的沿着漓江观看了解放桥、桂林山水甲天下碑刻、沿岸灯光带、象鼻山、玻璃桥、特产店等,后来还到了市中心的步行街、王庙街、小吃城、地下商贸城,与十几年前相比,物是人非,变化确实是大,尤其是繁华的小吃城与地下商贸城,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流量非常大,这是在郴州见不到的,不愧为有名的旅游城市,这些年的变化非常大,建设者们还是做了许多努力的,但我也认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一定要牺牲环境和改变历史留存下来的东西,一座城市不仅是高楼和马路最好要找得到乡愁留得住记忆,不要忘记历史与过往,给后代子孙多一点绿水青山,少一些尾气与空楼;多一份宁静与沉淀,少一些喧嚣与浮躁,城镇化的过程中如能避免一些通病那就是民之幸福国之昌运。
三湘八桂,山水相依,湘漓同源,桂林有缘。民间有“朱家天子杨家将”的说法,我并不想攀附皇室,但对自己的祖先和渊源还是要做一番考究的,更何况这里曾是祖辈战斗过的地方。朱家做天子的除了朱元璋一脉外历史上还有朱温,朱温和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一脉呢?桂林靖江朱氏与汝城津江是不是同一个祖先呢?根据津江《朱氏族谱》记载,津江朱氏源于江苏砀山(今属安徽),是唐朝名士朱诚之后裔。朱诚三子全忠(朱温)为后梁太祖。
读史可以明智,鉴往可以创业。新中国的开创者maozedong对这俩人都有过评价,分别是:“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而伟人自身又是和他们何其相似啊,他熟读历史,吸取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带领农民兄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历史总是相似,结局可能不同。朱温为安徽砀山人,朱元璋安徽凤阳人,他们的身世经历也惊人的相似,但两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朱温的后梁历3帝,17年就亡了;而朱元璋的大明却延续了200多年,这些都值得后人和当政者深思。朱温朱元璋出生地地相隔不远,经历也很相似,但是经过各方考察发现,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因此,朱温和朱元璋并不是一脉,靖江津江并不是一个祖先。
血统论已成过往,是不是一脉都已不重要。我们只知道在桂林和汝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湘桂同源、千年古郡、革命老区,红军长征突破封锁线之地。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曾在津江朱氏祠堂(湘南起义策划地)写下“世界一家”四字,就说明了天下朱氏是一家。同为炎黄子孙,不分你我齐心谋发展;华夏儿女一堂,无论南北搏伟大复兴。同为轩辕子孙,无论是从事文化教育还是搞科技经济只要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壮大,有益于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每个家庭幸福安康,在自己的岗位做好工作就是为我们民族的复兴做了贡献,就是华夏好儿女,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堂皇转眼凋零,喧闹最是短命”。家族是一部历史,耕读忠厚才能传家。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恬淡自然、健康快乐,从容自由,和谐友好,用心去感受一切美好的东西,以感恩和积极行走在人生路上,好好的活着,就是最好的风景。
(朱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