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自然风景让人心旷神怡,厚重的历史文化使人心灵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这是我第4次踏上海南岛的土地,第1次是单位组织旅游,热热闹闹,弯弯的椰子树、金色的海滩和浩渺的南海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疆域之广阔,陶醉于南国的美丽风景中,可是,仅仅几日就离开了。第2次是来看房,为了在海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忙忙碌碌,匆匆而过。第3次住了一月有余,除了在椰树窗前完成了在学校未完成的一些工作外,还细细品味了海南的乡土文化,走访了澄迈的几处古村落,看到了南国村庄文化的世代传承。第4次,也就是这一次,为了扩大游览半径,租了一辆车,每到一处都感受到海南文化之厚重,改变了以前“流放之岛,落后之岛”的错误印象,情不自禁地写下几段文字,将心情记录保存。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亲自去悟。亲身体验各地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方式。
海口,三亚,文昌,这三个地名是我最早知道的海南地名。特别是文昌,是我一直想要拜访的地方,因为这里是一个影响近代中国的家族祖居地——宋氏祖居。
文昌,古代叫紫贝,贞观元年(627年)更名为文昌,1995年由县变为地级市,是海南4个地级市之一。
宋氏祖居内,宋耀如出生和生活过的老宅还在,房屋虽矮小,却是典型的南方农村民居,其中一间屋内挂着“宋耀如出生在这间屋内”的牌子。祖居四周被竹子和椰林等绿色植物环抱,宋庆龄的雕塑在院内高高耸立,祖居外栽植有整齐排列的几十株高大椰子树,每一棵椰树旁均立有一个牌子,标记着栽植人的姓名,有曾庆红、王岐山等领导及各界名人的名字。
离家9年后,刚回到上海的宋耀如,思乡心切,于1886年夏天回到文昌老家。从他给美国友人的信中可知他对家乡亲人的眷念和当时回家后的场景,游子回家,亲人都已不认识那个14岁就离家的少年,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宋耀如先生的伟大在于他的民族大义,在于他的远见,在于他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他不甘于在南洋打工挣钱,要学习先进知识和思想;也不甘于在国外享受安稳生活,要回国搞实业救国;他重视子女教育,把所有6个子女都送去美国留学,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并要求他们回国;他倾其所有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成为“革命的隐君子”。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有多少钱,而在于他用这些钱干了什么。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有多高的地位,而在于他为国家和人民做了什么。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他养育了几个阔小姐和阔少爷,而在于他教育培养他们成为了怎样的人。
我敬仰宋庆龄,同样敬仰其父宋耀如先生!赞美他们的民族大义和高瞻远瞩,向宋氏家族致敬!
编辑 李顺萍
我们离开中国热科院的椰子大观园后,继续向北开行,车子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行驶,前面几乎看不见车辆,偶尔有一辆车嫌我们太慢,超越我们疾驶而去,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我们在驶入一个秘境。虽然进入海南以来,一直没能午休,负氧离子却使我的大脑格外清醒。按照导航的指引,约40分钟后,我们的车辆拐入了一条笔直的柏油道,柏油路通向远处,道路尽头的房子藏在一片森林之中,若隐若现。我们停好车,通过疫情检查点,顺着笔直的柏油路步行向前,两边宽阔的田野上,一头母牛带着幼崽一边舞动着尾巴,一边吃着田里的绿草,时不时抬头凝视着路人,是不是和它的祖辈一样,在思念曾经与它相伴的牧童?盼着他们出现在回乡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