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回眸丨张百熙:创立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奠基中国现代教育
中华名人在线 2022-04-09 01:14:01 作者:zhhmrzx 来源:

京师回眸丨张百熙:创立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奠基中国现代教育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者按

自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初创,北京师范大学走过的百廿征程,木铎金声、清越悠扬,既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史的缩影,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教育兴邦之路的生动记录。一代代北师大人,为了教育报国的宏愿奔走过、呼喊过,努力过、奋斗过,见贤思齐、心向往之,今天我们讲述校史中的名师先贤故事,不仅是向建校120周年献礼,更是以此自勉,在新时代书写更加动人的育人篇章。百熙


张百熙(1847-1907),字野秋,或冶秋,号潜斋,谥号文达,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改革家。1874年考中进士,随后任翰林院编修、侍讲。曾任山东、四川等地乡试考官,广东学政等职,并先后任吏、户、礼、刑、工、邮传部六部尚书和管学大臣

清末新政时期,张百熙出任管学大臣,并负责京师大学堂事宜。他创立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创办人,也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张百熙在建立京师大学堂、制定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学制、废除科举制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倡改革 教育救国立宏志
戊戌维新期间,是张百熙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实践时期。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于张百熙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触动,此后他开始逐步关注“开民智”问题。1897年起,张百熙担任广东学政,三年任期内他倡设《岭南学报》,支持兴办时敏学堂,他还与两广总督谭钟麟、巡抚陆传霖一起改革书院,奏办广西学堂,改革学堂课程,办理学务卓有成效,享有很高的声誉。1898年7月,张百熙提出了包括颁定式、设学堂、延教习、筹经费、严限制、考舆地、习测绘、勤操练、定考试等十二条改革武科的建议,是他针对晚清教育改革提出的较完整的建议。
1900年,张百熙提出了改官制、理财政、废科举、建学堂、设报馆五项建议。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发布了改革上谕,着朝中内外官员“参酌中西政要,凡举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改革上谕颁布后,张百熙就教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901年3月,他提出了包括变通科举、广建学堂、创立官报、翻译书籍、整理财政等五项建议,其中尤其表现了改革教育的希望。他将学堂看作“所以变举国之风气广天下之教育”,认为“兹事体大用宏,断非支节为之、方隅限之所能得益”。在他看来,创始之际应于各省遍设一中学堂,并且提出整顿京师大学堂,“另立专官以董理之”的建议。
10月,张百熙又提出了中央教育改革的两项举措:其一为“将国子监定名大学,简放管学大臣”;其二为“由政务处王大臣会同管学大臣,并集京外通人酌采中西有用之学,妥定画一章程”,张百熙在1901年期间所提诸项建议,就是清末新政期间中央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即重建京师大学堂、制定近代学制和改革科举制度。1902年1月10日,清廷发布上谕,“著派张百熙为管学大

上下:京师大学堂匾
右:京师大学堂校钟
二、建学堂 学者办学树新风

张百熙任职管学大臣以后,就开始着手复建京师大学堂。张百熙认为,要建立一个规制详备的大学堂,“非徒整顿所能见功,实赖开拓以为要务”,决心不因循旧制,一切从头做起,创建一座新式的大学堂。
他详细制定京师大学堂的建学计划。在制订京师大学堂建学计划时,张百熙考虑到各省开办的学堂尚无几处,大中小学还不配套,一时没有与大学相衔接的高级中学毕业生。于是提出,暂不设大学本科,先立一高等学校作为大学预备科。3年后预备科毕业生与各省学堂毕业生一起由大学堂考取,合格者再习专门分科,分科即相当于后来的专科学院。
张百熙接管京师大学堂时,大学堂并无统一的讲义。他深知教材的优劣关乎教学质量和教育改革的成败,遂在京师大学堂内设立了编书处和译书局,委派由他亲自招募来的各地名流和精通学务之士分别研习中外书籍,编订教材。
在编译教科书之余,京师大学堂还加紧充实藏书,设立藏书楼,调取江、浙、鄂、粤、赣、湘等省官书局各种书籍(康氏强学会的藏书也收归馆中),并购入中外新旧书籍藏之。经过张百熙多方筹划,京师大学堂做到了教材完备,藏书丰富,为进一步搞好教学打下了基础。
张百熙的革新思想还体现在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上。他不但延揽众多学有专长之士,而且还积极倡导优良学风,使得京师大学堂内讲学之风盛行一时。
京师大学堂除师范馆、仕学馆外还附设中小学,又拥有了医学馆、译学馆、进士馆(后仕学馆归入),继而开办了预备科,张百熙规划的京师大学堂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振兴大学堂的成功对各省学堂创办起了积极作用,兴学局面为之打开。
张百熙(前排右四)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习合影

三、定学制 教育革新立新规

张百熙任职管学大臣后,一方面,复建京师大学堂,带动朝野大有“欣然望兴学”之势;一方面,积极倡导教育革新,着手制定统一的系统学制。1902年8月15日张百熙上奏《钦定学堂章程》,包括《考选入学章程》《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和《蒙学堂章程》六件。《钦定学堂章程》得到朝廷谕允,并命颁行全国各省实行。该年岁在壬寅,又称“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全局性质的从蒙学到大学层深递进的现代化教育体制,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其具体内容包括:
1. 对近代化教育结构做了依次整体规划
“壬寅学制”将整个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个阶段,七个等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共10年,它又分蒙学堂(四年)、寻常小学堂(三年)、高等小学堂(三年)三级;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只有中学堂四年一级。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三年)和大学院(不定年限)三级。横的方面,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校;有中等实业学校和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有仕学馆,等实业学校和师范馆。
2. 创建师范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师资培养模式,设立师范学堂。要建立新教育体制必须建立师范学堂,为新教育体制提供师资。张百熙在《钦定大学堂章程》中说:“学堂开设之初,欲求教员,最重师范。”张百熙在大学堂和高等学堂里,附设师范馆,以造就各处中学堂教员,中学堂内附设师范学堂,以造成小学堂教习之人才。在他的倡导下,除边远省份外,各省都建立了师范学堂。
3. 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壬寅学制”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如教授儿童“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不宜操切而害其身体”。儿童幼小,脑力有限,讲授时,以“讲解为最要,诵读次之,至背诵则择紧要处试验”。高等学堂学科渐深,不能再用传统的一个老师带一班学生、各科皆归一人教授的老方法,应让“各教习以其所长学科通教各班之学生,如长于物理、算学者,专教各班之物理、算学,长于地理、史学者,专教各班之地理、史学,与中、小学堂以一教习统教一班学生之各项科者不同”。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大学堂章程》



左:张百熙关于大学堂事务的书信
右上: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考卷
右下:京师大学堂教材

四、德不孤 桃李成才感师恩
张百熙在推动晚清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的带头人。他的许多教育改革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是有重要价值的,他的教育改革实践造就了中国一批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

张百熙倡导优良学风,爱学生如子弟,常与学生攀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光绪三十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学生因一史地教员“既未能绘制地图,……史学一科,亦属专抄左传,略无条理,终鲜发明”,认为他“尸居讲习,请益无从”,联合上书管学大臣请辞退,得到了张百熙的同意。在当时禁忌森严的京城内,大学堂的学生却能常开辩论会,“抵掌谈天下事”,甚至对朝政的得失,外交的是非,和社会上的一般风俗习惯的好坏都有研究讨论。张百熙也在京师大学堂内制定严格的条规,但他关注的是加强学生管理而不是钳制学生思想。在交到学生手中的京师大学堂宿舍条规之中附着张百熙的一篇“示学生文”,向学生解释了制定严格条规必要性。其“情切恳切,浩浩内行”,学生们都大为感动,皆云“此种文字实各学堂所未见过,管学大臣如此,即使堂规再严,我辈亦不能不守。”


图为《北京师范馆第四类学生旅行实验规则》《北京师范馆第四类学生旅行自治条规》,学生走出书斋,在实践中学习,这是京师大学堂的首创,也是中国现代教育重视实践的先导。

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张百熙病重,二月(4月10日)辞世。他逝世后,“旧日生徒会祭者失声痛哭”。他的师友,学界的同仁和学堂的学生为他开了追悼会,其时有“阶前八百孤寒”之说。在京师大学堂的学生眼中,张百熙是颇令人钦佩的。他学问既渊博,眼界亦开阔,其所定之“壬寅学制”规划宏远,破除了不少陈规陋习,引进了很多的新式教育思想和方法,增加西学的比重,使广大学生从日日颂诵的经书中逐渐解脱出来,开启了近代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契机。
张百熙实践了他“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的信念,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名人志•校长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图片出自《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图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作者:江琳
改写:康正悦
责任编辑:曹宁、康正悦

其实张百熙对中国教育的贡献远不止师范馆(北师大),他对于北大,对医学馆(北医大、北京医科大学),实业馆(各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译学馆(翻译出版界),仕学馆(各干部培训学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法学馆(法学院、政法大学)武学堂(军事院校)等等,都有杰出的贡献。
可惜上述受张百熙惠泽的各个领域没有象北师大一样感恩,至今无有发声!

供稿:李宣钊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