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抗法名将、慈利人孙开华为何安葬在长沙县白沙村
中华名人在线 2022-04-27 13:42:30 作者:zhhmrzx 来源:

赴台抗法名将、慈利人孙开华为何安葬在长沙县白沙村

访古湖湘

赴台抗法名将、慈利人孙开华为何安葬在长沙县白沙村

孙开华墓残碑

长沙县开慧镇白沙村张家嘴,荒草中几块麻石横七竖八,一块残缺的石碑上,“甲午六月初九日 男道智义仁礼信 孙克 仪修立石”等字赫然入目。这就是台湾抗法名将孙开华墓的原址。墓碑上道智、道义、道仁、道礼、道信即孙开华的五个儿子。

村民回忆,墓地原有几亩大,全由砖石砌成。坟前是八字形的石墙,刻满古画,中有“清孙壮武公墓”等刻字,周围是石门、石栏杆。墓基有一对6米高的华表,还有石马、石虎、石羊等。墓多次被盗。石料多用于修建白沙坝。

赴台抗法名将、慈利人孙开华为何安葬在长沙县白沙村

孙开华画像


孙开华(1840—1893),字賡堂,湖南省慈利县人。在长沙县购置有宅院。咸丰中从军,参加镇压太平军、捻军。转战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广东诸省间,赐号“擢勇巴图鲁”,累官至提督。光绪初,历任福建漳州镇总兵,署陆路提督。募勇成捷胜军,治厦门、台北防务,曾用兵后山地区。中法战争时,驻守台湾沪尾,大败法国侵略军,歼敌二千余。封世职,帮办台湾军务。谥号壮武。

赴台抗法名将、慈利人孙开华为何安葬在长沙县白沙村

慈利县岩泊渡星明村孙开华故居


清光绪十年(1884),法国军队大举侵略中国,台湾成为主战场之一。孙开华作为一方主将,率部取得淡水大捷,彻底粉碎了法军武装占领台湾的图谋。

“淡水唱,淡水欢,孙九大人坐台湾。法寇见了丧了胆,夹起尾巴一溜烟。家家红灯照,岁岁乐丰年……”这是台湾广泛流传的一首民谣。“九大人”就是孙开华。台湾人民把他像郑成功一样,视为救星、福神,至今许多人家的神龛上还供着他们两人的雕像。

同治十二年(1873),孙开华被派往厦门治理海防,招募兵勇组成“捷胜军”,准备到台湾营办开山事务。中法战争爆发后,孙开华奉命率领捷胜军三营进军台湾,驻扎在淡水备战。1884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5艘兵舰和两千海军进攻台湾基隆,副司令利亡比率领3舰进攻淡水。清政府以刘铭传扼守基隆,孙开华把守淡水。10月1日,利亡比率“拉加利桑尼亚”号等巡洋舰到达淡水海面,身为提督的孙开华“昼夜率军分伏海滨林莽,风夕露宿,不敢少休”,决定在北岸利用丛林和高地歼灭登陆之敌。

10月2日清晨,孙开华趁法军逆光不便瞄准之际,命令发起炮击,战斗持续到晚上9时,炮台守军击中法军巡洋舰“德士丹”号,把法军打得落花流水。

赴台抗法名将、慈利人孙开华为何安葬在长沙县白沙村

台湾抗法战争大武崙古炮台遗迹


10月8日,法军在增兵之后向淡水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孙开华在这场决战中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清晨,孙开华见法舰忽然散开,便督令各营按预定计划分散隐蔽。10时许,法军登陆后向目的地前进。孙开华见状用少数兵力诱敌深入,待法军逼近丛林,立命两个营队正面拦阻,又命令埋伏在红炮台山后两支部队右翼出击,命一支民军从敌人侧后阻截。中午,孙开华亲身杀入法军阵中,夺取了法军的国旗。在孙开华的激励下,中国军队人人奋不顾身,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法军三面受敌,狂奔败北,中国军队乘胜追击。这一战,一艘法舰受到重创,百余名法兵逃跑时掉入水中被淹死。淡水大捷,使法军企图强占台湾作为“担保品”的计划化为泡影。

中法战争结束后,孙开华先后升任帮办台湾军务大臣、福建陆路提督。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逝世于福建任上。

可前脚赶走了狼,后脚又来了虎——日本盯上了台湾。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于是,孙家第二代走上了保卫台湾的战场。孙开华长子孙道元,自幼随父居任所淡水,听到台湾被割让的消息后非常愤怒,说:“国家土地,岂可轻易以尺寸与人。”他毁家财,置军械,召乡勇训练义军,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在与侵略者浴血奋战中身负重伤,就是不肯撤离,直至战死疆场。

其妻张秀英继承丈夫遗志,与日本侵略军血拼。张秀英赴死前,将一双儿女托人带给在苏州的姐姐张美容抚养,并致函说:“刻己素服从军,招集先夫旧部,并招新勇数营,誓除倭寇以雪世仇。今命老仆杨明六、乳媪周张氏契带两豚儿来苏,到日望贤姊念骨肉之情,妥为看顾……愚妹此行,若能遂志,扫尽倭氛,则子母重逢,或当有日。力不从心,惟有付之一死,以继先夫之志。”自己带领丈夫余兵,从台北战斗到台南,最后寡不敌众,饮弹自尽。

赴台抗法名将、慈利人孙开华为何安葬在长沙县白沙村

孙开华之子孙道仁与孙中山合影


孙开华另一个儿子孙道仁,在辛亥革命中顺应潮流,于福建提督、新军镇(师)统任上举义反正,做了民国福建第一任都督,也不失为时代俊杰。

孙开华虽为慈利人,但孙氏许多后人都住在长沙县。原来孙开华在台湾任上时,委托家人在长沙县购得大财主王家培家的豪宅,即安沙镇白塔村的孙家大屋。孙开华有多个妻妾,生有道智、道义、道仁、道礼、道信几个儿子。孙家柚等孙开华直系后人大都住在这里。现在孙家大屋已毁,成了一块平地。据孙家后人追述,当年大屋气派非凡,有房160多间,四进,前头是三字墙,中间是二字墙,有观音堂、练功房、乐器房、书房、花园、果园,极为豪华。

赴台抗法名将、慈利人孙开华为何安葬在长沙县白沙村

孙开华遗物——岳飞“还我河山”绣品


今住安沙镇毛塘铺的孙国利,保存了高祖孙开华留下的传家宝——一幅绣有岳飞“还我河山”四字的绣品,是孙开华在台湾抗击法军时,激励将士用的。

赴台抗法名将、慈利人孙开华为何安葬在长沙县白沙村

孙开华遗物——光绪皇帝所赐福字匾


在长沙县星沙街道松雅小区的孙家柚家里保存有另一件传家宝——“福”字金匾。这是孙开华抗法保台取得胜利后,进京觐见光绪皇帝,光绪赐给孙开华这匾以示嘉奖。匾中间是一个金色的“福”字,上边是一个“赐”字,右、左分别有“光绪十年十二月二十八” “帮办台湾军务福建陆路提督臣孙开华”字样。该匾原挂在长沙县安沙白塔孙家大屋堂屋中。两样传家宝,是民族英雄孙开华抗法保台英雄事迹的见证。

赴台抗法名将、慈利人孙开华为何安葬在长沙县白沙村

孙道义墓志碑

孙本立是孙开华的曾孙,现住长沙县安沙镇白塔村原孙家大屋旁,孙本立收藏了其祖父孙道义墓志碑,载明“道胜勇巴图鲁孙公集珊……派名道义字集珊祖籍湖南澧州慈利县迁居长沙县……父讳开华原任福建陆路提督予谥壮武”。

(感谢黄柏强先生提供的资料)


附:光绪祭文

朕维奋武攸贤,听鼙鼓而思良将;始终有典,纪旗常而考司勋,成劳既著于海疆,懋赏宜施于泉壤。用陈芬苾,式焕丝纶尔。

原任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勇毅夙彰,忠勤丕著,早蕴文韬之略,遂超七萃之班。拔自偏裨,起而敌忾,一蹴黄梅之隘,再披赤棘之丛。列校投鞭,曾断豫章之水;望烽传箭,复定姑孰之山。枫岭晨夷,蒲圻夕刈。展壮猷于五岭,列寨俄摧;奋伟烈于三江,层闉叠嶂。戎行克赞,麾旌表伐于膺扬;爵赏频颂,厘瓒铭功于虎拜。

洎膺专阃,爱镇重洋,属宣沪尾之防,尽起苍头之众。射酒尊而不动,忠贯三灵;辨琅铎而不沩,知周百虑。氛清鹿耳,远符横海之勋;令肃鲲身,无忝伏波之号。乃丑夷之又蠢,胡宿将之先俎?行间壮貔虎之容,威棱久树;海上列鹳鹅之阵,英爽独存。赠恤既优,洁蠲亦逮。

于戏!台北无惊,足抗施黄之往烈;海东不靖,尚期颇牧之重生。灵而有知,庶其歆格? 

孙开华(1840-1893)湖南慈利人。咸丰中从军,镇压太平军捻军。转战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广东诸省间,赐号"擢勇巴图鲁";累官至提督光绪初,历任福建漳州镇总兵,署陆路提督。募勇成捷胜军,治厦门台北防务,曾用兵后山地区。中法战争时,驻守台湾沪尾,大败法国侵略军,歼敌二千余。封世职,帮办台湾军务。光绪十九年卒。

  • 本名

    孙开华

  • 别名

    孙九大人

  • 所处时代

    清末

  • 民族族群

    汉人

  • 出生地

    湖南慈利人

 
  • 出生日期

    1840年

  • 逝世日期

    1893年

  • 主要成就

    福建漳州镇总兵,署陆路提督

  • 字号

    字赓堂

人物生平

孙开华,清末台湾守军将领,抗法英雄。字赓堂,湖南慈利人。

清道光十八年(1838)生于慈利县(今属张家界市)零阳镇石马村的一个贫寒之家。兄弟三人,他排名第二。父早丧,少年落拓,以剃头为业,但膂力过人,爱打抱不平,富有胆识。

1856年入湘军鲍超部霆军,累擢至漳州镇总兵。

1873年命治厦门海防,募勇组捷胜军,赴台北、苏澳营办开山,诏署福建陆路提督

1876年率师东渡,顿基隆,顾北路。后山社番叛服无常,率所部克之。

1878年加礼宛等社反,闽浙总督何璟许其便宜行事。遂袭后山背,诸社皆平。

1879年内渡,再署提督,秋复渡台,1883年回任,复出办台北防务。

1884年法人犯台,刘铭传知其干略,檄守沪尾。度法军必登岸,分路截击,自夜至午。馘首2,000余,法人遁。捷报入京,赏予世职,拜帮办军务。和议成,还提督本官,旋予实授。

1893年病卒,谥壮武。

相关人物

孙道元,孙开华长子,清末抗日保台民族英雄,台湾义军首领,壮烈殉国。孙道仁,孙开华次子,早年随父参加抗法战争,为抵御外辱做出了贡献。辛亥革命时带领福建起义,被推举为福建都督,授予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张秀容,孙开华长媳,清末抗日保台民族英雄,丈夫牺牲后组织义军坚持抗日,壮烈殉国。胡俊德,孙开华部将,武进士,在抗法战争中壮烈殉国。

人物评价

孙开华是中国近代史100个民族英雄之一,在清代为保卫台湾,为了炎黄子孙不受外人欺侮,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寸土必争,与倭寇展开了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他所领导的抗击法军的淡水之战,是清代晚期唯一的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战争,他创立的"麻雀战"、"游击战"以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在军事史上影响很大,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举世皆惊的凯歌

主要功绩

沪尾大捷

中法战争

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爆发,孙开华受命于危难之际,统率捷胜三营渡台,主持台北防务。光绪十年,法国侵略军进犯台湾。当时淮系将领刘铭传以巡抚衔主持台湾军政,刘素知开华之勇略,命其率军防守沪尾(今台湾淡水),以为台北之屏障。开华调集兵勇,构筑工事,加强训练,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敌情紧张时,开华"昼夜率军分伏海滨林莽,风夕露宿,不敢少休"。

10月初,法军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军舰8艘进逼沪尾,并投书约战。开华从容部署应战,亲自登炮台坐镇指挥,夜以待。次日清早法舰果至,开华先发制人,下令开炮,以挫敌锋。奈何法军船坚炮利,开华座前中弹,幸未爆炸,仍然指挥若定。激战竟日稍歇,清军的两座炮台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还伤亡将士30余人。部将胡俊德中弹伤亡。开华亲自涤血裹尸,涕泣哭祭,将士们深为感动。开华见士气高涨,乃与诸将谋曰:"吾军以整旅当敌炮火,即幸胜,伤损精锐亦必多,莫如化整为零,人各为战,伺隙蹈利,分进合击,减少伤亡,方可制敌。"于是将兵勇编组为"麻雀队",实行游击战术。次日再战,法军在优势炮火的掩护下蜂拥登陆,清军将士不惧强敌,拦头迎击,短兵接战。开华奋起横刀跃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手刃敌兵执旗官,夺其旗以归。清军将士见之,士气大振。"士卒皆以一当百,短兵相接,呼声震天地。"斩获法军首级300有多,震撼法军斗志。法军乃大溃,纷纷夺路而逃,海溺死者无算。法军以失旗为奇耻大辱,急急开舰逃遁,清军大获全胜,取得了历史性的"沪尾大捷"。战后,法国侵略者哀叹:"这次的失败,使全舰队的人为之丧气","我们的损失十分严重",而对于清军毫无畏惧,团结作战的精神也不得不表示佩服和赞叹:"中国人在此次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敢与顽强,而这种品质通常是不为人们所承认的。"应该说,广大爱国将士视死如归,英勇顽强地拼搏,才是侵略者遭到可耻失败的真正原因。孙开华作为沪尾之役的主要指挥者,抗法保台之功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光辉史册。

后人评述,满清自有外侮以来,海上用兵,将帅能亲冒炮火破敌大捷者,以孙开华沪尾之战为首功。从此法军不敢犯台,开华擢升为福建提督,往返于闽台两地,致力于建设工作。光绪十九年(1893),孙开华病殁于台北沪尾。对于这样一位抵抗外国侵略,为保卫祖国的宝岛台湾作出重大贡献的湖南人,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淡水登陆战

法军首次侵占基隆以后,清军加强了淡水的防务:以木船装满石块堵塞了港口,并敷设了电发火式水雷,在北岸新建2座炮台,同原有炮台一起封锁海滩与港湾。10月2日晨6时半,淡水守军趁法舰逆着阳光不便瞄准之机先敌开炮,轰击法舰。经激战,互有损伤,敌未敢上岸。当夜,利比士派小艇进港侦察和扫雷,其中一艇触雷炸伤。利比士根据侦察报告判定水雷点火站在白炮台东侧,遂命令陆战队前往偷袭,相机引爆水雷,以打通航道。 10月4日,孤拔派舰从基隆驰援,使淡水海面的法舰增至7艘,即铁甲舰"拉加利桑尼亚"号和"凯旋"号,巡洋舰"雷诺堡""杜居士路因"和"德斯丹"号,炮舰"蝮蛇"号和运输船"胆"号。进攻淡水的陆战队也增至600余人。10月8日9时,法舰向淡水北岸发射榴弹,猛轰守军阵地及营房,掩护陆战队分3路于1小时内全部登陆。上岸后,未遇抵抗便径直扑向白炮台。守军提督孙开华待敌逼近后带领2个营的士兵从正面拦截,并令埋伏在红炮台山后的部队从右翼杀出,围歼敌军。双方激战到12时许,孙开华领兵冲入敌阵,短兵肉搏。爱国艺人张李成带民兵也赶来参战,从侧后截杀。法军溃败,一直逃到海边。守军紧追不舍。敌兵争渡,溺死多人。

淡水登陆战中,法军死亡66人,被俘14人,守军获得许多战利品。此后,法军除以军舰对淡水进行监视外,再也不敢增兵登陆。10月23日,法军宣布从海上封锁台湾。法舰在北起苏沃南至鹅銮鼻的海面巡逻,妄图困死台湾军民。

转战南北

孙开华,字赓堂,湖南慈利人。少从军,从鲍超援江西,战九江小池口,伤右臂。援湖北,再被创。池驿之役,夹击败敌,积勋至守备。同治初,转战皖、赣间、迁副将。克句容,金坛,赐号擢勇巴图鲁。以次攻金溪、南丰、新城、宁都、瑞金、并下之,晋总兵。广东,嘉应乱,败贼黄沙嶂,降者十馀万,擢提督 五年,除漳州镇总兵,仍北行追捻入楚。其秋,赴本官。总督文煜累疏荐其才。

十三年,总督李宗羲治江防,设霆庆、霆汇诸营。厦门与台、澎对峙,势险要,开华以超旧将,被命治厦门海防。募勇成捷胜军,赴台北、苏澳营办开山,沼署陆路提督。

九日三捷

光绪二年,率师东渡,登基隆,顾北路。其时后山阿绵,纳纳社番畔服靡恒,开华领所部抵成广澳,量地势,察番情,进驻水母丁。悍番分路迎拒,开华麾军鏖战,阵斩数人,馀败溃。师入高嵌,直捣其巢。溃番并入阿绵,其地水湍急。耸巘巉岗,炮台错列,备奥阻。开华轰击之,纵以火箭,复绕道攻其后,番骇走,遂克之,擒其魁马腰兵等枭於市。九日三捷,论功,赏黄马褂。四年,霆庆军统将宋国永卒,开华接统其众,会加礼宛、巾老耶畔,据鹊子城,师攻不克。总督何璟以军事棘,令开华进新城,许便宜行事。开华浮战舰入自花黎,袭攻后山背,四日悉夷诸社,斩二百数十级。番乞款,缚姑乳斗玩以献,寘之法。台北平,被赏赉。

明年,内渡,再署提督,秋,复渡台,九年,回任。已,复出办台北防务。

抗法保台

十年,法人来犯,时刘铭传主军事,铭传故淮军宿将,知开华干略,檄守沪尾。初,法舰八艘至,开华度其必登岸,令诸将分伏炮台后,露宿以待。部署甫定,而敌弹雨坌,烟焰翳天,逼台而前。

开华见势猛,分路截击,自夜至午,欲而复前者数四。台既毁,短兵接战。开华锐身入,手刃执旗卒,夺其旗以归。诸军士见之,气益奋,斩馘二千馀级,法人遁走。欧洲诸国以失国旗为至辱。捷入,予世职,拜帮办军务之命。和议成,还本官,旋予实授。十九年,卒,谥壮武。子道仁,亦官福建提督。同时守沪尾者,朱焕明为最著。

成功原因

第一,摒弃成见,重用湘军将领。孙开华刚到台湾时,身边的淮军将领只有两人,士兵不过数百。而以台湾兵备道刘璈为首的湘军,在台湾兵多势众,对孙开华深怀戒心,不愿受其节制。孙开华对此采取谨慎态度,到台后主动先拜访刘璈,尽量缓和内部矛盾,以期两军协力,共同抗敌。在抗法战争中,与曹志忠共守台北阵地,放手让他们指挥,不去多加节制。台湾布政使沈应奎也为湘系,孙开华"知其精明练达,久任储胥",觉得人才难得,此委以重任,使沈应奎成为他治台的得力助手。次则淮军将领,而对于自己的从孙刘朝祜则仅述其功却辞其赏。这种公允大度的做法,获得了湘军广大将士的认可。第二,依靠台湾士绅民众,自力更生。在后来法军围困台湾的数月中,孙开华苦守待变,他向李鸿章表示"传同将士惟拼死守,保一日是一日"。同时他没有消极地坐待援兵,而是紧紧依靠台湾士绅和民众,号召他们出钱出力,保卫家乡。在此期间,台湾士绅自动捐款近百万两,台湾民众纷纷组织起来,协同官军作战。就是在台湾抗法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台湾依然是"将士奋发,土勇甚好,人人思战",而且"米粮充足,市价如常"。

第三,身先士卒,同甘共苦。在战斗中,孙开华短衣草履卧山野,每战辄亲自出战当先锋。有一次,法军开炮轰炸,他的马突然弯腿躺在地上,子弹从他头顶飞过,差一点儿被打中。尽管如此危险,他仍然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主帅的精神感染了将士,人人用命。

光绪祭文



光绪帝《祭孙提督文》朕维奋武攸贤,听鼙鼓而思良将;饰终有典,纪旗常而考司勋,成劳既著于海疆,懋赏宜施于泉壤。用陈芬苾,式焕丝纶尔。原任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勇毅夙彰,忠勤丕著,早蕴文韬之略,遂超七萃之班。拔自偏裨,起而敌忾,一蹴黄梅之隘,再披赤棘之丛。列校投鞭,曾断豫章之水;望烽传箭,复定姑孰之山。枫岭晨夷,蒲圻夕刈。展壮猷于五岭,列寨俄摧;奋伟烈于三江,层闉叠铲。戎行克赞,麾旌表伐于膺扬;爵赏频颂,厘瓒铭功于虎拜。

洎膺专阃,爱镇重洋,属宣沪尾之防,尽起苍头之众。射酒尊而不动,忠贯三灵;辨琅铎而不沩,知周百虑。氛清鹿耳,远符横、海之勋;令肃鲲身,无忝伏波之号。乃丑夷之又蠢,胡宿将之先俎?行间壮貔虎之容,威棱久树;海上列鹳鹅之阵,英爽独存。赠恤既优,洁蠲亦逮。

于戏!台北无惊,足抗施黄之往烈;海东不靖,尚期颇牧之重生。灵而有知,庶其歆格?

作者 陈先枢

编辑: 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