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英九何時歸
王清萍
前言
大約七八年前返湘時,長沙的一位好友,特別託我將他所收集到鄉賢馬英九前輩的祖墳、書善廳、農具製造廠等照片拿給我,要我找機會親自轉交給馬前總統本人。2017年「中華湖湘文化發展協會」召開年會時,理事長吳文希教授特恭請馬前總統蒞臨指導,筆者當時兼協會兩岸交流委員會召集人,因熱心弘揚兩岸文化、推動湖湘文化交流活動,成績斐然,獲協會首次所頒發之「績優貢獻獎」,筆者亦適時將上開照片恭呈馬前總統英九鄉賢紀念,馬前總統對該文物亦甚感欣慰。
從長沙市區驅車近二個半小時(因路況不熟),才到達「深藏」位在湘潭與衡陽邊界的「寺門前義渡」。經過蜿蜒的道路來到這裡,瞬間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站在渡口遠眺,眼前是寬闊而平靜的湘江,波光粼粼,微風悠悠,然而江面氣勢磅礴。這座歷史久遠的古渡口,始終保持著一份成熟穩重,這是令人輕易就能感受到的情境。
一、湘潭古蹟
1.湘潭寺門前義渡
「寺門前義渡」位於湖南省湘潭縣白石鋪鄉馬家堰寺門前村。
我們的車停在一顆老槐樹下,這顆老槐樹已有四百餘年,由下而上迆邐斜曲而連接的石階梯,還有鋪上琉璃瓦、翹角簷的涼亭,三塊有近百年歷史的大石碑。走近一看,原來是紀念馬立安等馬家堰人當初捐資興建碼頭的功德碑。在功德碑的旁邊,兩尊石獅子遙望著江面。它們已在這裡守護了近一個世紀,提醒後人要銘記馬立安等人為善愛人之心,書善亭門柱上的對聯,就是「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由於經年累月的風化,石獅子的眉目已不是很清晰。但當地人一看到它,就會想起馬立安。馬立安就是前總統馬英九先生的祖父。
2.美哉書善亭
一座名為「書善亭」的亭子,更是把渡口的故事都記錄了下來。亭中有一塊青石和漢白玉質地的古碑,從中依稀可分辨渡口的始建時間、捐資情況、修復情況等。其實,古碑原本不在書善亭裡,遷移過來是為了保護其不受風雨侵蝕。清尹卓吾在《寺門前義渡碑序》中記載:「前清咸豐間,都人立義渡,利濟行人」。也就是說,寺門前義渡可追溯至清咸豐(1851)年間。
二、馬家祖先義行
好景總是和名人緊密相連,「寺門前義渡」也不例外。當年馬立安創辦的鍋廠遺址僅距渡口八十多公尺。《寺門前義渡碑序》中有記載:「馬立安先後在長江坪、郭家洲兩處置田產貳拾畝,逐年收租,維持義渡,永守要津」。他真是一位樂善好施的鄉紳。
原來,「寺門前義渡」曾因經費不足而面臨停渡,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馬立安倡議並捐資修復渡口,田產所產生的租金用於維持義渡,還有附近的羅家壩、龍山橋、陳江口義渡、育嬰堂,修建的時候,馬立安也都踴躍捐資。過去有一首歌謠:「南北二兵幾萬千,人人醉倒寺門前。湖南團總誰第一,天下聞名馬立安。」寫滿了人們對馬立安善舉的讚頌之情。
從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馬立安曾主持團練(舊時地方鄉紳為對抗盜匪、保護鄉土而自行武裝的組織)10餘年,還經常拿出自家銀兩,犒勞路經附近地區的軍隊。這一善舉為湘潭、衡陽兩地的人士所推崇,他因此被尊為「湘中第一團總」。
為了勉勵後世,馬立安還留下了「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的遺訓。他通過這14個字,告誡子孫後代要重視教育、崇尚行善。後來,這14個字就成了馬家的祖訓。2008年10月所建的「書善亭」,其名就是取自馬家祖訓。
馬家鄉賢的善舉,至今仍流傳在當地百姓中。自咸豐年間就開始渡人的「寺門前義渡」,也沒有荒廢使命,現在仍發揮著渡口作用。只不過,在下游幾十米處的碼頭,是政府為了保護寺門前義渡所建。
「河對面就是衡東,與我們這邊常有人往來,坐船會快很多。」老村支書譚光強便是渡船掌舵人之一,他住在渡口邊,電話也公佈在渡船上,方便村民隨時聯繫。他介紹,周邊村民若想開車到達河對面,少說也得一個半小時,因為上、下游最近距離的橋分別有13公里、15公里,坐渡船則只需要5至10分鐘。渡船的費用也更省些,人多時3元/人、或5元/人,除夜間過渡等特殊情況外,一人包船也只需20元。
曾經,湘潭的馬家堰集市聞名兩岸,每逢農曆一、六,河對面衡東縣麻油村村民就會乘船過來趕集,其中不乏挑著土特產趕來販售。譚光強說,從前碰上趕集和節假日,往來兩岸的乘客有上千人。60歲的夏元香就是從麻油村嫁過來的,她也常常懷念過去,「大約20世紀80年代初,是最熱鬧的時候。」後來,因為河對面也設立了集市,渡船上的人越來越少,有時一整天就只有幾個人。
儘管如此,寺門前義渡依舊是兩岸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在。為了方便村民出行,政府也加大了對渡船的補貼經費,讓寫滿義舉色彩的「寺門前渡口」生生不息傳承下去。
三、馬家名門望族
馬立安,又名馬大基。馬大基,清同治(1862-1875)年間生於湖南湘潭縣白石鋪馬家堰寺門前村。馬大基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他跟著舅舅生活。十幾歲時,他在舅舅開辦的鑄鐵「鍋廠」當學徒。舅舅去世後,馬大基接手了鍋廠。
馬大基善於經營,生意蒸蒸日上,他增大投入,擴充規模。多在臨江處碼頭旁開設了多家店舖,如南貨雜品店,經營糧食加工(米廠)和運銷等。因為交通十分便利,所以生意非常紅火,買賣越做越大,光帳房先生就請了3位。此外,馬家還有300多畝水田,雇了40多名長工,管家也有好幾位。當年,在馬家堰一帶,馬立安家無疑是名門望族,但積累下大量財富的馬立安並沒有忘記鄉親們。
四、香火興旺
馬大基的第一位夫人劉氏,名肇禮;第二位夫人向氏,名向敦;共育有兩男一女。女,馬雲英(2000年辭世)劉氏所生;兩男,馬鶴淩和1984年辭世的馬延淩是向氏所生。
馬鶴淩,於1920年出生在湘潭縣白石鋪鄉馬家堰潭口村。青春年少時為「鶴齡」,父親馬大基帶著全家人遷居到衡山縣。以至於後來,馬鶴淩先生都說自己是衡山縣人。1927年,馬大基在衡山縣去世。
馬鶴淩先生曾在嶽雲中學、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等院校學習。畢業後,入伍從軍。參加孫立人領導的「青年軍」,並赴滇緬抗日前線。後來,馬鶴淩跟隨兩蔣到了台灣,擔任過許多要職。
馬鶴淩的夫人秦厚修,她於1920年出生在長沙寧鄉縣橘木橋鄉雙井村。
二人育有一子四女。女兒:以南、乃西、自東、定北。兒子:英九。後來,自東改名為冰如,定北則改名莉君。
馬鶴淩先生於2005年11月1日去世,秦厚修女士則於2014年5月4日去世。
五、馬家老宅
在碼頭南邊不到100公尺的地方,有一片黃土平地,好像是要蓋房子,一位熱心的大姐介紹,這就是馬英九家的祖屋,現在已由湘潭縣政府管理,準備重建。在一角落,堆放著不少瓦礫,還能看到一些磚石深陷在土裡。從牆基分佈的範圍看,此處當年是一座很大的院落。
六、馬家祖墳
馬立安最後的「足跡」不在寺門前,我們開車沿著湘江大堤往南前行約7公里的地方,就到了馬立安的長眠之地──茶恩寺鄉雙陽坪村。一進村口,便有一位老村民迎上來向我們自我介紹,他也姓馬,名立新,給我們引路,踩著泥濘的田埂走了不到100公尺,就到了一段水泥路上。這段路是鄉政府專為馬家祖墳修的。前方大約100公尺的地方,就是馬立安的墳墓。雖然馬家老宅在歲月的風霜中已基本湮沒,但馬立安長眠的墳墓,仍然完好如初,氣勢猶存。老村民告訴我們:「這座墓園修建於1928年,除了漢白玉石碑和水泥墓園,其他部分用的主要是三合土(注:土、沙和石灰的攪拌物),所以十分堅固;我聽祖輩人說,1924年,馬立安當總保鏢的弟弟去世後,當地的土匪惡少常來欺負馬家人,後來馬立安不得不把家搬到湘江對面的衡山縣。幾年後,在衡山去世。據說,他生前交代一定要落葉歸根、葬在老家。因此,他的子女便將他的棺木用船從湘江對面運了過來,葬在自家的這處田裡。」
老村民說,「由於馬家後世人丁興旺,所以這座墓園香火鼎盛,咱們中國人講究不忘老祖宗,所有馬家子孫都應該來這裡給先人們燒香磕頭。」
七、馬家男兒榮光耀祖
1.馬英九的早期生活
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在香港, 1951年隨家人移居台灣。小學就讀女師附小,中學就讀大安初中與建國高中。1968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72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旋即服預備軍官役,先去海軍陸戰隊受訓,再於後勤司令部服役。
1974年,考取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赴美國攻讀法律。1976年在紐約大學,獲得法學碩士(LL.M.);並於1981年在美國知名教授孔傑榮指導之下獲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S.J.D.)學位。
馬英九在美國留學期間和同學周美青結婚,育有兩位女兒:馬唯中、馬元中。同時,參加了由國民黨組織的「反 共愛國聯盟」。馬英九在哈佛時,課餘也兼任《波士頓通訊》的主編。馬英九當時常與左派與獨派學生辯論,同時與當時的獨派人士對抗。
馬英九回台前曾在美短暫工作,1981年前後,歷任美國馬利蘭大學法學院研究顧問,美國波士頓第一銀行法律顧問,美國紐約華爾街柯爾迪茲律師事務所律師助理,後返回台灣擔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兼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2.從政經歷
⑴初入政壇
1981年,馬英九回到台灣,適逢周應龍先生正在為蔣經國尋覓英文秘書,以接替已擔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蔣經國因馬英九家世清白,遂把他安排在府中暫代英文秘書,從事接待外賓的工作。
1982年1月,馬英九出任蔣經國正式英文秘書。
在1984年後的十五年中,他先後出任國民黨副秘書長及多種行政工作。
1988年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並兼任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1990年任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員。1991年馬英九升任大陸委員會特任副主委兼發言人。
1993年連戰出任行政院長,馬英九奉派出任法務部長,以嚴辦地方上的賄選受到矚目。由於大公無私﹑公正嚴明,成為黨內的攻擊箭靶,當時李登輝曾言:差點把國民黨搞垮!結果由於強大壓力下,1996年6月,馬英九轉任為不管部會的政務委員。1997年,連戰內閣飽受白曉燕命案等政治風暴,馬英九憂憤提出辭職,也不參選1998年台北市市長選舉,回到政治大學法律系的專任教職,並表示以後專任教職,也無意參與台北市市長選舉。
⑵當選市長
1997年底的台灣縣市長選舉之中,陳水扁以台北市長的身分領軍組成「寶島希望助選團」全台助選,造成民進黨當選台灣一半的縣市長,展現以地方包圍中央的執政雄心,國民黨在此情勢之下渴望出現一位可以對抗陳水扁的台北市長,當時馬被黨內認為是唯一有希望擊敗陳水扁的強棒。1998年,經多人勸進與其父馬鶴淩的勸說,馬英九終於同意參加台北市市長選舉,成為該屆台北市市長國民黨籍候選人。
1998年12月當選為台北市市長,馬英九以51.13%的得票率擊敗陳水扁(得票率45.91%)超過七萬多票、王建煊(得票率2.97%)等對手而獲得勝選。
2002年12月連任台北市市長。
2003年3月,擔任國民黨副主席。
2005年7月,以72.36%的得票率當選為國民黨新任黨主席。
2007年2月13日,因在台北市長任內特別費的使用,而被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起訴,馬英九曾承諾若遭起訴即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乃於同日請辭黨主席,並將化悲憤為力量,正式宣佈參選2008年總統大選。2008年4月24日,馬英九特別費案最高法院駁回檢方上訴,判決馬英九無罪。
⑶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及中國國民黨主席
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及副總統候選人蕭萬長在總統大選中,以7658724張票(58.45%得票率)擊敗民進黨的謝長廷、蘇貞昌,並於2008年5月20日就職。
2009年7月26日,國民黨舉行黨主席和黨代表選舉,馬英九當選黨主席,獲得285354票,得票率為93.87%。
2011年國民黨正式通過提名馬英九、吳敦義搭檔,參加2012年總統大選。
2012年1月14日,馬英九以6891139張票(51.6%得票率)擊敗民進黨的蔡英文和親民黨的宋楚瑜,順利連任總統。
⑷宣佈辭職黨主席
2014年由於民進黨發起鼓動太陽花運動,國民黨在九合一縣市長及議員﹑立委選舉空前慘敗,身兼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為負起敗選責任,2014年12月2日下午3時召開中山會報時,宣佈請辭國民黨主席。
⑸卸任總統
2016年5月20日,馬英九卸任總統,告別了他的三十五年公職生涯。
八、諾貝爾和平獎擦肩而過
馬英九於2012年競選總統連任成功後,即對外宣稱:「未來四年施政的努力方向是追求他的歷史定位」。很多人都知道:他計畫效法韓國的金大中總統於2000年訪問北韓與金正日主席見面並簽訂和平協議,因此金大中總統便得到200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2012年馬英九連任時,他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孔傑榮博士﹑曾對外宣稱「馬英九自2008年當選以來即致力於兩岸和平繁榮,諸如開放直航、陸生﹑陸客來台及簽訂兩岸服貿協定等23項等等,如再有機會與大陸國家主席見面並協議、馬英九即很有機會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以完成他的歷史定位。」
2012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已先後和連戰、吳伯雄、蕭萬長、朱立倫四人見面,卻無緣見馬英九,不免有些令人著急。
2014年馬英九當時很希望能去北京參加「亞太經合會」,並能與習近平見面,但大陸方面認為,兩岸領導人見面不宜在國際場合以免國外人士誤會而婉拒。此後海峽兩岸一直在研究兩岸領導人應在何時何地見面較好?
1.新加坡馬習會
孰知峰迴路轉,習近平願不計身份地位而促成習馬會。
2015年11月6日習近平訪問新加坡兩天,特別安排雙方到新加坡見面。雙方互稱「先生」而不稱「總統」、「主席」。各率六位幕僚出席。
2015年11月7日早晨6時正,馬英九率領六位幕僚:國安會秘書長高華柱、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副秘書長蕭旭岑、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副主委吳美紅、國安會資詢委員邱坤玄等一行人及媒體記者一百多人搭乘華航專機前往新加坡。10:30抵達新加坡機場,11時正抵達香格里拉大飯店。
馬英九和習近平於2015年11月7日下午2時59分正式見面,習近平先到一分鐘,等馬英九到達後即先伸手和馬英九握手,兩人的世紀之握時間共維持81秒;讓國內外記者拍照。這是自1949年後國民黨政府遷台,兩岸領導人有66年之久未曾見面;上次見面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蔣中正和毛澤東在重慶見面會談,這次首先由習近平致詞4分28秒,其中言及「希望兩岸雙方共同努力,堅持『九二共識』,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榮耀」。隨後馬英九致詞7分零1秒,比雙方約定各發言5分鐘多了一點點。接著雙方各七人(大陸六人:為: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副主任陳元豐﹑國務委員楊潔篪﹑中共政策室主任王滬甯﹑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副主任丁薛祥)一齊進入會場作閉門會議一小時。隨後下午4時零9分由張志軍代表大陸召開記者會,結束後在4時51分由馬英九親自召開記者會,他提出5點維繫兩岸和平繁榮的主張:1.鞏固九二共識,維持和平現狀,2.結束敵對狀態,和平處理爭端,3.擴大兩岸交流,增進互利雙贏,4.設置兩岸熱線,處理急要問題,5.兩岸共同合作,致力振興中華。
會後晚上6時正雙方一行人共赴晚宴,餐費各付一半,以示對等。
習馬會在萬眾屬目中圓滿結束,從1987年11月2日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兩岸關係由下而上推動發展到2015年,兩岸還欠缺一個頂層設計,如今馬習會彌補上兩岸關係的完整性,只可惜當時雙方沒有簽訂和平協議。
新加坡的習馬會,當時是件轟動世界和海峽兩岸的頭等大事,也給兩岸和平帶來無限想像空間。當時英國經濟學人週刊(the Economist)曾評論,習馬會是八十年代以來,中共在兩岸議題上對臺灣做的最大讓步。當時習近平留下一句話「後會有期」,給世人很多遐想,如今已是習馬會後六周年,但近年來兩岸關係已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令許多海峽兩岸人生歎息不已而懷念習馬會當年的風光。
2.期望馬、習再會
馬英九雖然希望早日返鄉探親,但依目前政府規定「曾任重要職務領導人卸任後三年內不可赴大陸訪問」而無法成行;如今期限已過卻被疫情阻隔,真是好事多磨,但願2022年疫情結束後能夠完成返鄉心願。當然若能返鄉探親,必又將是一件轟動國際的大事。
未來如馬英九前往大陸訪問或返鄉探親,習近平邀約馬英九再來「習馬二會」,是很可能的事情,當然海峽兩岸均期望「習馬二會」、「習馬三會」或「習馬四會」,可惜往事只能回味而不堪回首,令人徒呼奈何。當今兩岸關係已被現任政府拒絕「九二共識」,另外操作「抗中保台」等無智作法,已使兩岸關係變成「水火不容」,令人遺憾。
想當年在馬英九擔任台灣領導人時代(2008—2016),憑著他倡導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和睦政策,讓兩岸政府和人民均「水乳 交融」而「兩岸一家親」,尤其他的「通航、通學、兩岸服貿(ECFA)」等政策,令兩岸人士得到很多福利,也令人懷念不已!
僅管「習馬會」是可以期待的事情,但兩岸和解政策已成「明日黃花」,希望未來馬英九訪問大陸後,再現「兩岸和平」。
九、結論
俗話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曾做八年總統,為兩岸和平貢獻良多,不僅對國家有利,也足光宗耀祖。家鄉的父老,甚盼遠在台灣的馬前總統回到先人寓跡的湘水,虔誠的祭奠祖先,並告知英九未辜負列祖列宗的期望,讓他們怡然自在的含笑九泉。
(作者湖南湘潭人,係本協會理事及兩岸交流委員會召集人)
影像: 佚名 编辑: 佚名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