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3年特别成立的309原党委书记家听到他夫人说“我二伯娘是贺龙的干闺女” 话时,我非常震惊,当然,我认识在1953年特别成立309原党委书记的夫人,足足有八年时间,原一直在纪检委基层工作。
309,即中国寻找铀矿的代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材料,在原子弹爆炸前后一直由军方师职人员兼任主要领导。
第二天下午,由贺龙干闺女的儿子带道,前往他母亲家,由于我在原始生态养殖园喝得大醉,只好同贺龙干闺女一道到她的女儿家,贺龙干闺女女儿家的女婿及两个女儿我是认识的,我打小就认识贺龙干闺女,没听她说起过。
第三天早上,我六点正起床,贺龙干闺女七点十二分起床,本来计划一起去往外地的,我中途有变故就利用早上的时间同贺龙干闺女聊事情的经过。
贺龙干闺女李菊世,1929年腊月三十日生,湖北省长阳县都镇湾茅坪人。
贺龙干闺女李菊世说“我的乳名叫李腊秀,是贺龙给我取的。”,我问“你怎么知道是贺龙呢”? 贺龙干闺女李菊世说“贺龙多次到我家住,一次就住个大个月,我父亲有四弟兄,我父亲是老二,是贺龙手下的营长。贺龙第一次到我家是1929年五月头端午前两天的下午,贺龙当晚住我家。”,我说“你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生呀!”,贺龙干闺女李菊世说“关于贺龙之事都是贺龙安排保护我的叔叔伯伯们说的。”,关于贺龙到长阳的时间,我查找了《贺龙年谱》记为“五月”。 我问“我三叔跟族长关系好,又是族长的知事,贺龙叫我三叔把族长叫到我家,族长和他儿子来了,族长儿子叫李子俊,李子俊就找了李勋等人开会,在我家成立了茅坪党委会。”,贺龙干闺女李菊世说“贺龙第二次来我家时,我爸爸妈妈都不在了,贺龙来了问我爸爸妈妈,我的叔叔伯伯说‘死了’, 贺龙问‘有后人没有’?, 我的叔叔伯伯将我抱来说‘这就是他的闺女,还没名字’。 贺龙说‘就叫李腊秀吧,她就是我的干闺女’。 当时贺龙骑在马上抱着我照了像。”,“贺龙为了保护我安排红军带着我与贺龙的照片隐藏在张家界市的山里了。”。
按《贺龙年谱》及其他党史记载,“1929年5月,贺龙率红四军在长阳、五峰一带活动。”,长阳,即湖北省长阳县。“1929年10月下旬,贺龙率红四junzhuan至湖北的鹤峰,发现此地敌情与桑植同样严重。决定向敌兵力较弱的五峰、长阳转移。在长阳帮助了长阳地方党组织发动茅坪起义,组成了一个独立师,由黄超群任师长,李步云任党代表(此人后蜕化变质)。”,“1931年2月中旬 邓中夏以贺龙率领少数兵力去鹤峰的邬阳关、长阳的资坵一带整理后方。邓中夏他自己指挥二、六两军分别攻打长阳县城和五峰县的渔洋关。1931年2月19日,在长阳的都镇湾与因敌反击而退出长阳城的红二军会合。1931年2月21日,红二军团撤离,转往长阳的枝柘坪,准备在此休整一个月。是月 在枝柘坪出席红二军团前委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讨论部队行动方针。会议决定向北“开辟荆(门)、当(阳)、远(安)地区,以进逼宜(昌)、沙(市),而联系洪湖”的“北渡军事计划”。同时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把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委,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全军人枪各5000左右。”。
“1929年7月9日,长阳县委在西湾召开工农群众大会,正式宣布武装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李勋任军长、陈寿山任副军长,李子俊任参谋长,陈泽南任军法处长,李步云任政治处长,陈兴垣任军需处长。组成了由中共 党员罗正品为书记,李勋、陈寿山、陈泽南、李子俊等为委员的中共红军第六军前委会。这支少数民族红军约1000人,400余支枪,编为1个师,下辖3个团。为坚持当地的武装斗争,巩固鄂西苏区做出了贡献。”。按《贺龙年谱》及其他党史及李菊世所说,李菊世的父母是红军早期的营长,李菊世的父母被杀害后,贺龙收养(寄藏)了李菊世为干闺女,应为真实之事。
贺龙干闺女李菊世说“我现在己经86岁了,生活条件很好,现在是越来越想念干爸贺龙了,我十分希望看到干爸贺龙在长阳的电视片。”。
作者介绍:
王正鹏(土家族)
湖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家班,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古巴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协议》责任编辑,《古巴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责任编辑,《古巴共和国第165号法令》责任编辑,《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编辑,《中华传世书画鉴赏》名誉编委,《中国历代书画名家辞海》编委,《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编委 ,《中华建筑报.建筑艺术与文化》报社副主编、《国学》杂志社终身副理事长、《作家报》报社特约主编、《画家作家》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书画名家》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佷 阳 古 镇 怅 惘 乡 愁
文:戴曾群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地处清江中下游,东接龙舟坪、磨市镇,南接大堰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北与鸭子口乡隔江相望。于1987年撤区建镇,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麻池乡、都镇湾镇合并为都镇湾镇,镇政府驻地庄溪。
都镇湾镇解放初期属长阳第五区,区政府驻地清江南岸的古老自然集镇。古镇东接南叉溪,西北临清江,东北倚佷山,西南靠枫香树坳。相传设都镇司于此地得名,后因所处地形,故称都镇湾。古镇兴建东汉早期,总面积0.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1200余人,街道东南至西北走向至清江岸边,长约千米,宽4米,清-色石板路面,因地形为坡面型,街道有多处阶梯,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板壁屋,街道两侧多为半桩台的各种店铺,如斋铺糕点、中草药店、生资杂铺、匠人作坊、剃头削脚、小吃客栈、打榨售粮、酿酒熬糖、香烛当铺等。街道上不时传来脚伕的么喝声, 尤其是马帮的蹄踏声和钤铛声往往成为街面上的一道风景。
汉初至唐未,佷山、长杨、长阳县治均置于镇东3里的州衙坪,由于临近县府,往来客商穿流不息,古镇热闹繁华。清代诗人彭秋潭在《长阳竹枝词》中写道:“莫到都镇地方村,总是嚣嚣市井尘。”“长流滩上州衙滩,州衙坪对都镇湾,骡马驼来长乐(五峰)酒,扁担挑来巫山盐。”说明都镇村是一个商业繁华的集镇。(见图)1987年因清江隔河岩水电站的兴建﹐古镇迁址庄溪。
编辑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