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克勤湾黄会
2024年5月,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湘籍会员“三湘行”参访团在裕湘纱厂旧址前合影
《文史博览》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黄埔军校(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建校100周年。抚今追昔,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是千千万万志士仁人拋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家族的前辈们也曾是其中一分子,他们舍生取义,纷纷投身民族解放的滚滚洪流。本文即从百年前曾祖父投身辛亥革命,救亡图存的故事说起——
碧血献青春 :我家的黄埔故事
廖克勤
参加同盟会,为共和奔走呼号
我的曾祖父廖模(1877—1944),号挹群,湖南衡阳常宁人。自幼聪颖好学,早岁入县学,后举为拔贡生,铨选清直隶州州判。1911 年10 月辛亥革命爆发,湖南首先响应,推翻清朝在湖南的统治政权,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曾祖父响应革命,向往共和,参加了同盟会组织。他受军政府筹饷局之命,赴常宁县筹集军饷。“不三月而巨资云聚”,“革命军声为之壮”。1915 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袁氏走狗汤芗铭督湘,为虎作伥,捕杀革命党人。蔡锷将军等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曾祖父出于共和大义,间道赴广西,陈说广西都督陆荣廷出师护国。战争结束后,北京政府嘉奖其功,授以陆军步兵中校,并授以四等嘉禾勋章。
1917 年,湘粤桂联军响应孙中山号召,举旗hufa。谭延闿总领湘军,扼守郴、桂。曾祖父南下广州,聆听中山先生教诲,因其与谭延闿早年结为拜把兄弟,谭延闿识其才,乃任曾祖父为hufa联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负责联络友军,转运饷械。曾祖父日夜奔波,不辞辛劳。
1921 年,湖南督军府任命曾祖父为湖南省水上警察厅厅长,后任湖南造币厂厂长,曾上“币制万言书”给蒋介石与国民政府财政部,提出了改革币制主张。当时财政部次长张寿镛回信中,即有“斠若画一,纲举目张”等语,肯定了曾祖父的主张。
1926 年,时值国民革命高涨,曾祖父响应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主张,鼓励时年 23岁的我的祖父廖藩报考黄埔军校,又在抗战烽火连天的 1938 年,将其最小的儿子老五廖葳送入黄埔军校。
1929 年,湖南省政府任命曾祖父为湖南第一纱厂(长沙裕湘纱厂)厂长,入选湖南省参议员。湖南第一纱厂当时系湖南省最大工业企业,承担着重要战略物资——军布的生产。曾祖父创设织布机械,增制纱绽、电机,使纱厂很快获利 200 多万。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湖南第一纱厂捐赠了 15 架战斗机、300 万匹军布(薛岳将军曾向国民政府大会报告了这一数字),还号召 8000 多名员工捐出两个月工资共计 20 万元支持常德会战。这一切都包含了曾祖父的智慧和汗水。1934 年,湖南省政府成立湖南省旱灾救济委员会,聘请省内外湘籍绅耆熊希龄、程潜、赵恒惕等 187 人为委员,推何键为委员长,彭国钧、曹伯闻、凌璋、刘策成、雷铸寰、肖度、彭施涤、向郁阶等 8 人为常务委员,彭兆璜、彭允彝、廖模、李琼、肖逢尉等 5 人为监察委员。曾祖父作为监察委员,带头捐赠湖南孤儿院基金 2000 大洋,岳云中学 1000 大洋,并创设岳云学校南岳分校。
1944 年 11 月 1 日,在经历了十分惨烈的衡阳保卫战不久,曾祖父悲痛忧伤,与世长辞,终年仅 66 岁。曾祖父的一生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为民族为国家为共和奔走呼号,操碎了心。我们永远怀念他老人家。
铁肩担道义,碧血献青春
在曾祖父廖模爱国革命、牺牲奉献精神感召下,我们家族中共有 5 位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并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祖父廖藩,1926 年考入黄埔军校第 6 期,有幸与罗瑞卿、廖耀湘、赵一曼等成为同期同学。祖父在军校学习的是铁甲炮兵专业。毕业后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祖父担任沪杭甬铁路装甲大队长,守护中国经济最繁荣地区铁路大动脉的畅通。祖父后任宋希濂部德械铁甲团上校团长,率团参加了号称“战场绞肉机”之称的淞沪会战,当时“杀鬼子,救家园”是祖父那一代人的坚定意志。
听爸爸和姑姑讲,祖父部队的炮弹曾经打入上海虹口日本租界内的日军阵地,重创了日军。后来,由于日军的空中战机和江面战舰的合围 攻击,祖父所率铁甲团几乎全团阵亡,祖父幸免于难。后被安排到国共开办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担任校官学员大队长,在李默庵、叶剑英领导下,训练培养抗日战场所需要的装甲炮兵人才。
1937 年 7 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我的远亲伯伯、时年 22 岁的夏晓,从安徽庐江赴南京投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1 年 3 月,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改为此名)第 14 期,被编入本部步兵科第二总队第一大队第三队。
1939 年 10 月,夏晓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 38 集 团军司令部,同年 11 月随 第5军第 200 师部队奔赴广西桂南前线,随戴安澜师长参加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因战功卓著,全师受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
1940 年起,夏晓在陆军机械化学校任教官,为湘北会战、印缅征战输送了 400 多名军事人才和中坚力量。
我在长沙的一位舅舅余爽秋,也在 1940年考入了黄埔军校第 17 期独立第一大队第二中队通信兵科。舅舅英年早逝,他的抗战历史一度被尘封,但最近我们在长沙关爱黄埔抗战老兵活动中,看到了他们曾经的鲜活形象。
2024 年,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组织湘籍会员参访团“三湘行”活动,追寻黄埔前辈足迹,祭奠黄埔抗战英烈,瞻仰湖湘抗战遗址,慰问黄埔抗战老兵。5月 22 日晚,我们前往长沙慰问黄埔老兵房可吉(1925 年出生,永州宁远人)老先生。老人是 1942 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西怀远四分校通讯队学员,后调入贵阳中央防校,主攻无线电通讯,1944 年被分配到防空情报六总台 120 分台,专门到前线监视敌机情况和大气情况,直到 1945 年。当看到房老也是黄埔军校第 17 期通信兵科专业时,我便找来大纸写上“余爽秋”三个大字,问房老可曾记得。因时间久远,老人家依稀有印象。
从房老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舅舅那批黄埔通信兵的英雄事迹 :“我们负责监视日军飞机和战地的天气情况。除非是雨天和雾天,从来没有休息,大家轮流监视敌情,接听和发送电报。为美国飞虎队袭击日军阵地提供战场情报支撑。”
1924 年 8 月,我的舅外公赵强华远离优渥富足的家庭,从交通不便的海南岛赶来,千里从戎,投考黄埔军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 2 期工兵科学习。1925 年 1 月,他在家乡《新琼崖评论》上发文《敬告琼人和六师的青年学生》,号召为了中华民族的前程要“猛省!猛省!驱除横在我们面前的敌人吧”。
1925 年 2 月 1 日,赵强华随军校教导团参加第一次东征作战。6 月,随部队参加对滇桂军杨希闵、刘震寰的军事行动。9 月,军校毕业。10 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作战。
1930 年,赵强华任国民革命军第 2 师(师长顾祝同)第 4 旅(旅长楼景越,黄埔第 1 期)第 8 团团长,他一直以作战勇敢著称。在军阀混战的中原大战中,赵强华随同师长顾祝同驻守商丘,在整场战事中,他提出的作战良策被上级否定,只好率部独自英勇地抵抗多重敌人的包围和进攻,并竭力解救友军。因大雨滂沱,前线战壕进水,他为了保全兵力,随友军同时暂撤阵地。
这一仗国民革命军惨败,蒋介石不问缘由兴师问罪。顾祝同为了逃罪,强行让赵强华成了这场战役失败的“替罪羊”。但赵强华没有申辩,只是沉默地对抗。在行刑前,赵强华提笔写下“我革命成功了”的一纸绝命书,像一个勇士,孤傲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父辈吾辈共同努力,黄埔精神永远传承
由于曾祖父辛亥革命的经历和祖父黄埔抗战的经历传承,新中国成立前,我的父亲廖瑜在长沙读书时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湖南省军区后勤部工作,抗美援朝时积极组织湘西兵工厂输送武器装备支援前线。
1958 年 4 月,父亲响应王震将军的号召,放弃湖南省军区优越的生活条件,与我母亲抱着未满周岁的我,乘军列开赴黑龙江的北大荒。他们战天斗地,硬是以血肉之躯将亘古荒原北大荒建设成了北大仓,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
在党的领导下,老一辈垦荒人以千古荒原为纸,以一腔热血为墨,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人类垦荒史上最为英勇雄壮的画卷,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锐意进取”的北大荒精神。2019 年,父亲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纪念章。我认为,新中国军垦的北大荒精神与“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我在工作中充分发挥“黄埔后人”的特殊优势,积极努力为家乡衡阳招商引资,以卓越成绩告慰这座中国抗战纪念城。2023 年11 月 5 日,我受邀在长沙出席湘台青年论坛,为两岸青年人讲述了两位黄埔义士的故事 :一位是率众坚守衡阳 47 天的黄埔军校第 3 期毕业生方先觉,一位是在白山黑水间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壮烈牺牲的优秀共产 党员、黄埔军校第 6 期毕业生赵一曼。听众反响热烈。
2024 年 6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 100 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 40 周年贺信中强调 :新征程上,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坚定反“独”促统,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希望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不忘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
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作为黄埔后代,要努力讲好黄埔故事,传承黄埔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附注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原主任,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理事,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责任编辑 :沐闻 李顺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