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生乐天年
——略谈中医养生
今天,我受邀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中医养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医养生实际上是道家养生,反映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不是一位医生,今天的讲述内容是以《黄帝内经》为蓝本,从学术角度,从源头上,原理上来谈养生,避免受网络上的一些所谓“养生鸡汤”的误导。由于内容博大精深,太多太杂,又由于时间的关系,取其纲要略为讲述,讲得不好请大家包涵,
一、儒释道的养生与治病
(一)道家的养生与治病:
道家创导的是所谓神仙之道,主要分两派:
一是全真派:全真派在现代属于气功一脉,祖庭在武当山,主要修静功,打通经络,此法治本。静功之外还有动功,如太极功、五擒拿、八锦缎等。
二是正一派:主要分三支:
1、龙虎山治病。张道陵一脉:请神驱鬼,画符念咒、下马冲傩(打醮)等。
2、茅山治病。陶宏景一脉:请神、捉妖、收吓、喊魂,针灸、按摩、推拿、辟谷、中草药等。
3、阁皂山治病。葛洪一脉:中草药为主。
所谓道术:道,是指宇宙人生总规律。术,主要是由道延伸出的方法与措施。道家养生分养神和养身,养神可以通道,养神就是养心,养心重于养身。
道家创导“无为”,无为就是不刻意,不造作,不折腾,是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道医认为疾病是人为造成的,主要是不良情绪,其次是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良好的情绪,知足的生活态度能治一切病,人可以通过修练怯病延年。修炼的方法就是修定力(比如静坐),增长智慧。
(二)儒家的养生与治病:
儒家养生和治病源于道家。中医是指道家“中道”,儒家称“中庸”,中医养生在防不在治,因此中医称为“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养生。
道家是神道,儒家是人道,儒家传承了道家做人的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创导做好人做好事。与人为善可以去病延年。道医、儒医都崇尚医德。
(三)佛家的养生与治病:
佛家通常不注重养生,佛家认为身体不过是一个躯壳,是假的,虚幻的,不必看重。佛家追求的是超越身体,超越环境,甚至超越所谓天堂,进入三界之外的涅槃境界(涅槃:是一种不生不灭,能生能灭的状态),不再轮回。佛家认为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无所谓病,无所谓不病,相由心生,病由心起,万事皆由心造,心作心是。病是业障,主要由杀生等所导致,放生,做好事能够去病延年,放大心量就能治一切病。
二、中医养生的理论源头
中国文化的根在道家,道家的理论不是思辨而来,也不是理论创新,而是对大自然运动规律的发现与挖掘。它的来源主要是“内证”实践,是静中所得。它的总源头是《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其中《周易》是总源头,主要讲人天合一。由道延伸出六术:占卜、扶乩、看相(天相、面相、骨相、手相)、算命、风水(堪舆,属于地相)、医术。上述六术,过去的老中医基本上都懂,假如不懂,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内主修炼,外主治国;讲人与社会,养生与治国的一体性。《黄帝内经》主要讲养生和治病的基础理论。
道是天道,德是人道,道德是通天的,天地自然与人体是相互对应的,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谓“人天合一”乃至“人天感应”的理念。
道教源于道家。道教最早出现于东汉,具有部分宗教元素。儒释道都不完全属于宗教,宗教名词是“五四”时期才引入中国的。
三、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内主养生,外主治病。2016年央视曾倡导读12部国学经典,其中就有《道德经》《黄帝内经》。过去的读书人要懂得三理:即命理(如八字)、医理(治病)、地理(堪舆)。还要读《伤寒论》。《伤寒论》不是经而是论,治疗疾病以汤药为主。经和论是有区别的,经是亘古不变的,论是经的进一步发挥与延伸。《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份,《素问》主讲医理,《灵枢》主讲临床,各八十一章。
(二)阴阳五行:
1、阴阳: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辩证法,讲事物的相克相生,相辅相成,讲对立统一规律。比如:
太阳属阳,月亮属阴,上属阳,下就是阴,热是阳,寒就是阴,男属阳,女属阴,生属阳,灭就是阴,阴阳是指一对矛盾范畴,朝阳的一面属阳,朝阴的一面属阴。阴阳的两种属性,概括了世间所有事物。
阴阳是事物对立的两面,即相对又相依,平衡就是好,失衡就是不好。养生主要是指心与物的平衡(即不能唯物,也不能唯心)。物是指外物,也包含自己的身体,养生就是调理平衡。比如:夏天体内是寒的,要吃温的;冬天体内的热的,可以适当吃些凉的,达到平衡;感冒如果是寒感(受凉)要吃热的,比如生姜汤,如果属于热感(中暑),要吃凉的,达到平衡;男孩要穿开裆裤,男孩下面属阳,要凉一点,女孩不需穿开裆裤,女孩下面属阴,要暖一点,取平衡之道。
阴与阳,心与物也是不能割裂的,是一体两面,相互转化的。
2、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五是指五种基本物质,行是指物质的运动变化。
《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3、五行生克原理: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与相近的元素相生。有相生就有相克: 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与相远的孙元素相克。
相生是生长,相克是制约,比如:金生水,过度的开采矿产,带来了水资源的匮乏。同理,老年人容易患前列腺,便秘等病,是因为肺功能衰弱引起的,肺金不能生肾水。假如深吸一口气,强化肺脏功能,能帮助解便。肺功能衰弱又是脾脏出了问题所引起,脾土不能生肺金,脾土虚弱是因为心火不足,胃功能不良引起(脾与胃互为表里)。五脏止于平衡,身体有病是脏腑彼此不能相生所造成的。
治人事天,顺四时之度,民不有疾。道家养生的根本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走极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按照自然规律养生。
(三)五运六气:
五行对应“天干”就是五运:木(甲乙)、火(丙丁)、土(戊己)、金(庚辛)、水(壬癸)。六种气候对应“地支”就是六气:风(寅卯)、火(巳午)、燥(申酉)、寒(亥子)、湿(丑未)、暑(辰戌)。如果气候不对应地支时通常只指“五气”。春天多风气,夏天多暑气,秋季多燥气,冬天多寒气,长夏多湿气。
中医界内有一句话: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
(四)从中、西医治病看中西文化理念的不同
中医治病是自生,以人为本,自我康养。西医治病是杀生,杀细菌,杀病毒,包括截除身体病毒部位等。
四、四季养生
四季:春夏秋冬。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季三个月,共六个节气。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制定的。我国自从用西方的“yesu历”之后,中国农历已经渐行渐远。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注意: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以及每月晦朔之日不宜结婚)
(一)春季养生
春季五行在木,五气在风,脏在肝,腑在胆。
《黄帝内经》指出:春季在位为东,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腑为胆,在体为筋,在藏为血,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季节对应人体各有所属。
在藏为肝、在腑为胆,是指春季对应人体脏部是肝,对应腑部是胆,所谓“肝胆相照”,是指肝与胆互为表里。肝藏血,胆生发真阳之气,胆出了毛病影响肝。东方人说不怕死叫“大胆”,西方人则说“勇敢”。肝脏没有补法,补肝实则补肾,因为肾水生肝木。春季的位置在东方,五行属于木,主生长。
在体为筋:肝血充盈,筋膜就得了到充分滋养,就不会出现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在窍为木:比如:眼睛的毛病通常是肝的毛病,眼睛发红,是肝火过旺引起,肝梳理好了(可服龙胆泻肝丸,也可喝金银花茶,菊花茶降肝火),眼睛就好了,这就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在味为酸:肝木对应酸,酸味入肝。春季吃酸可以健肝,过量就会伤脾。五谷中的麻(小豆)呈酸味,五果中李子呈酸味。春天喝开水的时候可以加一点柠檬酸。在志为怒:在情绪五行中,春天发怒属肝火。悲克怒,肺金克胜肝木,就是发怒时痛哭一场怒火就消掉了。
春天主生长,要爱护生灵,爱护草木,不可以动杀气。“逆之则伤肝”,肝木伤了,夏天就不能生心火。
气候方面:春季主风,气温回升较慢,衣服不可松得太急,要“春捂秋冻”。睡眠方面:早起早睡,生发阳气,无拘无束,广步庭外,把冬天所藏纳的东西全部“发陈”。破除陈旧的,让新的东西生长起来。
(二)夏季养生
夏季五行为火,五气为暑,五脏为心,五腑为小肠。
夏季属阳,冬季属阴,“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
“夏至”是气温转换的重要节气。“立夏”之后,地面阳气(暖气)上升,经过小满 、芒种到“夏至”达到最高。物极必反,这时地面温度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这就是所谓“夏至一阴生”。对应冬季,恰好相反:“立冬”之后气温开始下降,经过小雪、大雪到“冬至”,地面温度已达到最低,此时虽然还不到“立春”,气温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上升了,这就是所谓“冬至一阳生”。
注意:以上气候是地球表面的情况,地球内部恰好相反:“夏至”地面气温最高时,地球内部最寒,比如夏天井水就是寒的。“冬至”地面气温最低,地球内部最热,比如冬天井水就是温的。夏至和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天地相交的时候。
反映在人体,人体和地球是一样的。夏至气温最高,人体外面最热,内脏温度最低。反之,冬至表面气温最底,人的内脏温度最高。夏至和冬至是人体阴阳变合的关键节点,是心肾相交的时候。
其实,我们有天气预报,也应该有地气预报。地气和天气同样的重要。比如:城市雾霾不散,不完全是高楼所影响,水泥地面的影响不可低估,地面水泥太厚,到处都是“牛皮鲜”,影响地球的呼吸,影响天地阴阳交合,导致雾霾久居不散。天地(阴阳)不交,在《周易》八卦中属于“否”卦,是最坏的卦象。
夏季主长,主发散,注重疏布。夏季气候湿热,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要注意避暑。
睡眠方面::要早起晚睡多活动,把体内的寒气及湿气逼出来。夏天不要长时间躲在空调房里,空调属于虚邪贼风。
饮食方面:(1)夏天人体外热内寒:脾胃虚弱,吃寒冷的食物会损伤脾胃,尤其是饭前喝冷水,能使原本虚寒的胃停止蠕动,使胃麻木,不知饥饱。(2)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多吃姜,姜主发散,发散脾胃里面冬天聚集的寒气,夏天聚集的暑气,长夏积聚的湿气。(3)五味为苦(苦入心):多吃带苦味的蔬菜,如苦瓜;五色为红:多吃红色的蔬菜,如辣椒、茄子等(夏天成熟的蔬菜多带红色、紫色);多吃地面上的蔬菜(吸收阳光的能力弱)。(4)到长夏时,五味为甜,五色为黄,多吃带甜味的蔬菜,带黄色的蔬菜,如黄瓜等。
情绪方面:夏季主心,心主喜,代表兴奋,夏季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五窍主舌:舌头红痛,是心火过旺,可服牛黄上清丸,也可喝莲心茶,帮助泻心火。
(三)秋季养生
秋季五行主金,五气主燥,五脏主肺,五腑主大肠。
秋季与春季气温较接近,秋季主收,因为收敛的缘故,秋季的特点是干燥。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果实就是由火热之气收敛凝聚而成,因此称为金秋。秋季收敛不够,奉献给冬天的东西就少。秋季因燥而聚气,因此“秋高气爽”,能见度高,视觉效果好。
秋天气候温暖。睡眠方面:要晚起晚睡,保养阳气。饮食方面:秋天水果多,可以多吃水果。秋主辛,可以吃些辛辣食物。辛味走气入肺,也能主开泻,也可以抵制秋季过度的收敛。情绪方面:秋季主悲。喜胜悲,欢喜能抑制或化解悲伤的情绪。春天主木,主生,多做好事,多奖赏;秋天主金,主杀、主丧。秋季主肺,五窍主鼻,鼻子发红,伴有咳嗽,口干,通常是肺火过旺,可服泻白散,也可喝罗汉果茶,帮助泻肺火。另外,秋天是夕阳西下的季节,女子伤春,男子悲秋是中国文学常见的描述。
(四)冬季养生
冬季五行在水,五气在寒,五脏在肾,五腑在膀胱。
“冬至一阳生”,自冬至起,阳气已经开始萌生,要注意保养,尽量少活动,莫使阳气外泻。春在头,夏在脏,秋在肩背,冬在四肢,冬天四肢一定要暖和,尤其是脚需要保温,“寒从脚下起”。
冬季主肾,肾水充足,肝脏就好。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出了问题,影响肾精的气化,肾又反过来影响膀胱,如前列腺病等。肾在体为骨,冬天肾气未养好“病之在骨也”。
冬季的位置在北方,主收藏。冬三月“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冬季与夏季相反,冬季要少活动,不要按摩,不宜跑步,要少洗澡,多洗脚,更不要洗冷水澡,要守护好阳气,不要扰动阳气。冬季许多动物都开始冬眠,人也一样要顺冬气,避寒就温,顺应冬天的收藏之性。
睡眠方面:冬季晚起早睡,必待日光。
饮食方面:“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吃姜帮助开泄,冬天吃萝卜帮助收敛,莫使阳气外泻。在色为黑:冬天养肾,多吃黑色及深色的菜。在味为咸:味道重一点,稍咸一点也可以,如腊鱼腊肉。要多吃吸收阳光能力强的菜:即带根的菜,地底下的菜,水里面的菜,如菠菜、莲藕、红薯,虾子、海带等。冬天要多晒太阳,尤其晒背,增补阳气。
情绪方面:冬主肾,肾主恐,惊吓伤肾,担惊受怕伤肾。调理的办法:一是要做到有恃无恐,恃是指依靠,比如要有信仰。二是调补肾气,缓解恐惧。思胜恐,脾主思虑,思虑可以固肾气,使恐惧得到改善。五窍主耳,头晕耳鸣通常是肾火过旺,可服知柏地黄丸,可喝桑葚茶,缓解肾火。
冬季要穿紧身的衣裤,穿深色的衣服,深色衣服能吸收阳光。
平衡就是讲“度”,过与不及都是病,比如,冬季外寒内热,可以适当吃些寒凉的,但冬季要“藏阳”,如果吃得过多就会伤阳。另外还有看自己属于什么样的体质,中国人的体质偏寒,因此中国人整体上都不能吃寒凉的。西方人体质偏热,又喜欢吃高热量的肉食,因此西方人喜欢吃冷饮,喜欢喝牛奶(牛奶微寒),使身体达到湿热平衡。中医养生的地域针对性,个体针对性很强,需要综合考虑。
每一天中如何养生,可以仿效一年的养生,“夏至”相当于一天中的午时,正是需要小歇的时候。“冬至”相当于子时,即零点时分,正是需要熟睡的时候。
(五)长夏养生
长夏五行主土,五气主湿,五脏主脾,五腑主胃。
“长夏”是由五行学说推演派生而来的,是夏季时的最后一个月。
长夏统四季,四季皆脾胃,胃受纳五谷,脾输布四方。脾胃互为表里。长夏和夏天一样,要吃温的,不要吃寒;尽量吃清淡一点,不要吃厚味,不要用太多的佐料;要多吃地面上的蔬菜,少吃地底下带根的菜和海水里面的菜(吸收阳光的能力很强);多吃苦的、甜的等。甜味走肉入脾,能健脾,过量就会伤肾。健脾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食,“饮食过量,脾胃乃伤”,古人有一周停一天食的习惯,清洗肠胃。也可以经常按摩足三里穴位。以养胃气。长夏主脾主胃,五窍主口,口干口臭,嘴唇干裂红肿,通常是脾胃火旺,可服牛黄解毒丸,缓解脾胃之火。
四季养生都要注意少吃盐,多喝茶,只吃天造的,不chiren造的,不吃反季节的蔬菜。
四季都可以洗脚:春天洗脚生发阳气,夏天洗脚(温热水)去暑除湿,秋天洗脚润肠润肺,冬天洗脚和暖丹田。四季皆避五劳:“久视伤血(肝),久卧伤气(肺),久立伤骨(肾),久行伤筋(心生血养筋),久坐伤肉(脾)”。任何事物都不能太过,要坚守“中道”。四季都不要发脾气:春天属肝,怒伤肝;夏天属火,怒则火上加火;秋天主燥,冬天主藏,都不能发脾气,发脾气是百病之根。
人体有两个重要部位四季都要保温,一是肚脐,一是膝盖。现在的女孩子喜欢露脐、露膝,对脾胃的损伤尤重。不改变生活方式,拿青春赌明天,老来必遭病磨。
四季缩短至一天,下半夜属春、上午属夏、下午属秋、上半夜冬,共四个时段,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天时而动,相地利而为,过好每一天,每一个当下,这样就能逍遥于天地之间,怡然自得,乐享天年。
人在一世之中,按80年计算,40-80是人生下半场,60-80岁是人生冬季,主藏,主静。人的一生都要学会处静,静为万物之根,天地万物都从静中生。一颗安静的心可以驾驭环境,改善生命状态。要习惯过慢生活,过自在从容的生活。练太极拳和书法,是退休的老年人最有益身心健康的选择。
走在岁月中,活在珍惜里。总之:要顺从自然,只有自然的,才是至善的,合理的。
五、养生的根本:惜福与培福
养生重在养德,“凡有德者气和于目”。养德重在惜福与培福。所谓惜福就是不浪费,不奢侈,珍惜自己的福报。惜福还是比较消极的,积极的方法是培福。培福就是培养福报,就是要提升道德素质,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福德就会越积越厚,才会突破天命,改善命运,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养生,才能真正益寿延年。
作者涂世辉
编辑: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