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校长的二三事
中华名人在线 2025-08-17 00:36:55 作者:zhhmrzx 来源:

齐校长的二三事

作者:覃盟

齐校长是武陵大山深处的一所小学负责人。他救济同事、勇救同事、心地善良的品德,一直影响着周围的人!老师们感概:和他一起工作虽然辛苦、劳累,但心里快乐;和他在一起工作,很有安全感;能和他在一起工作,也是一种享受。若时光能回转,他们再次愿意和他一起工作,奉献山村的教育。

开学后的一天中午,秋阳高照,吃午餐的时间到了。

上穿对胸蓝衬衣,下穿青色裤子的齐校長从食堂打了四两饭,端着饭路过赵老师的房间时,发现房门是关着的。

齐校长很是惊诧,寻思着:现在是午餐时间,一个大男人,大白天怎么关着房门吃饭?

他用力推了一下门,却推不开,原来里面门闩拴上了。

齐校长轻轻地敲了敲门,不一会门开了。他走进房间后,书桌上一包煮熟的红薯赫然在目,边上还摆着半个没啃完的红薯。

赵老师坐在椅子上,眼睛看向墙角边,不敢看齐校长。

齐校长一下子就明白了,他不去食堂打饭吃,原来是躲在自己房间里,将红薯当正餐。

这一幕令人揪心呀,齐校长不觉眼眶有点湿润了。

齐校长问:“小赵,你中午怎么不去食堂打饭,就这样……吃红薯?”

秘密被发现了。赵老师赶紧抓起没吃完的半个红薯,塞在布袋里藏好,低着头不说话,满脸通红。

齐校长接着说:“开学几天了,也怪我这个当校长的平时没注意,今天才知道,你给我说说你家里现在的情况。”

赵老师依然沉默不语。

齐校长一下子急了:“你恐怕很久没吃过米饭了吧!现房间只有我们两人,没有别人,你给我说实话,家里是不是没大米了?”

赵老师这才嘴唇动了动,嗫嚅道:“嗯。家里大米很少,煮的饭让三个弟妹吃,我和父母吃红薯。”

齐校长压低声音说:“喔,小赵,天天吃红薯怎么行啊?从现在起,你吃我的饭,我吃你的红薯!”

尽管泪水在眼里打转,赵老师还是面露难色:“齐校长,那怎么行?你家也困难,你一个月也只有二十八斤大米,一家五口人全靠你那点微薄的工资,负担也很重,我不能吃你的饭。”

齐校长心疼道:“小赵啊,一日三餐吃红薯哪行?这样身体会垮下去的!”

赵老师哽咽道:“你自己也经常吃不饱饭,我还年轻,挺得住!”

齐校长被对方的执着给深深感动了,他强忍泪水,拍了拍赵老师:“小赵,来,我们两人分吃这四两饭。”

说着,他取出赵老师的碗,边说边把碗中的大部分饭菜拨入赵老师的碗中,一时间,赵老师泪如雨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齐校长轻轻拍了拍小赵的肩膀,和蔼可亲地说道:“小赵,别哭,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吃吧,不要想那么多。吃不饱,再吃你的红薯,咱们互补,好不好?我的饭就是你的饭,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绝不让你一个人吃红薯!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共同渡过这个难关。我相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他递给赵老师一双筷子,赵老师颤抖着接了过来,抹了下眼泪,端着碗吃了起来。

同难相怜,齐校长也忍不住擦了擦眼角,两人会心地笑了。

两个大男人,四两饭肯定不够。吃完饭后,两人分吃赵老师的熟红薯……

在自己吃不饱饭的情况下,齐校长两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两餐把自己的四两饭分一半给赵老师,帮他顺顺当当渡过了困难时期。

后来,当记者问赵老师此事时,赵如秋当即号啕大哭。记者大惊,眠眶湿润。少倾,赵老师从悲泪中走出来,边哭边说:“在那艰苦的年代,齐校长他家有五口人吃饭,也很穷!他在自已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两年如一月日给我分饭吃,不然我……。想到这,我心里难受,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滚。他救了我的命,他大恩大德,我永世难忘!”说完不好意思地抹眼泪。

为了增加学校收入,添置更多的教学用具,提高教学质量,经齐校长请示,上级批准了该校的勤工俭学计划。

  大队听说勤工俭学是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毫不犹豫划分了一片山林给学校,作为勤工俭学基地,学校可以在山林中砍柴烧炭。

基地一事落实了,齐校长立马召开会议,征询老师们的意见。最终大伙达成一致共识:女老师守校,男老师砍柴烧炭、搞勤工俭学。

老师们看齐校长腿瘸,走路不灵便,便纷纷劝说他:“齐校长,砍柴烧炭的事交给我们,你就别去了。”

齐校去笑了笑:“团结就是力量,多个人多份力量。我虽腿残不得力,但在安全方面,我还可以给大家参谋参谋。”

赵老师诚恳地说:“齐校长,你还是别去了,我们保证安全操作,不出任何问题!”

放心不下的齐校长,还是拄着拐杖拖着残腿,坚持同老师们一道去大山的半山腰砍柴烧炭。姜还是老的辣,不知齐校长有先天之明,还是考虑周全,就是因为齐校长的坚持,后来该校避免了一次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名男老师,一放学就吃晚饭,吃完便拿着柴刀、斧子、锯子,带着手电筒、马灯出发了。

一行人走了二十分钟爬到了一条小溪边,各自找了个岩石,蹲下磨柴刀和斧子。

  齐校长磨柴刀磨得有模有样,手法娴熟,几个年轻教师羡慕不已,纷纷走过来学习技术。

  齐校长一边给大伙示范,一边讲解磨刀的秘诀——

  有的人认为磨刀会耽误砍柴时间,其实不然。老班子讲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要小看这磨刀,其实磨刀是个很重要的技术活。磨刀有要领,首先是选岩,红砂岩最好,因这种岩石岩质硬,耐磨。

  磨刀时,刀口倾斜不能过陡,过陡的话容易伤刀刃,砍树时砍不了几下,刀刃就卷了。

  磨刀时要讲究节奏。就是说,磨刀时一推一收用力均匀。一面磨了一段时间后,翻过来用相同的时间磨另一面。

  磨的时候,隔一段时间,给刀面洒少许水,使岩面光滑湿润。磨刀最重要的是要心沉,不能心浮气躁,要有“铁棒磨成针”的毅力。

  “没想到,磨刀还有学问!”一个师范毕业的年轻老师呵呵笑道。

赵老师打趣道:“这是肯定的呀,要做人民的先生,得先做人民的学生。”

齐校长一边伸出大拇指,检测刀刃的锋利程度,一边说:“赵老师说得对,就是这么回事。”

几个年轻老师现学现用,仿效齐校长的磨法磨了几分钟,渐渐得了要领,磨出来的柴刀一律泛着白光。

  齐校长又说:“你们看向老师磨斧子时,很有节奏。他是个磨刀的行家,大家以后多向他学习磨刀技术。”

七名男老师中,除齐校长年长外,向老师排第二。向老师是退伍军人,在部队立过许多功,人很耿直。

  向老师已磨好斧子,洗了洗手,站起身朝大家笑了笑,又见他弓着腰,左手拿着斧子,口刃朝上;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根指固定斧头后,拇指螺纹面轻轻地刮着斧子刃口,好快的斧子呀!

不知不觉磨了十分钟,众人喝了几口泉水,起身向山上爬去。

一刻钟不到,大家就到了目的地,开始砍伐起来。

  向老师握着斧子,手臂粗的小树只要一斧子就倒下了,就像《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砍杀敌人那样一斧子一个,碗口粗的树,不出三斧子就能解决。

  别看齐校长腿瘸,论起砍柴这门手上功夫,丝毫不比几个年轻老师逊色。

  两个小时过去了,齐校长凭着锋利的柴刀,砍下来的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数一数二的。

天黑了,一行人打着手电筒,提着马灯回到了学校。几名老师回房洗澡后,开始批改作业,备课。

  就这样,只要天不下雨,七名老师按部就班。

一天放学后,七名老师又来到目的地。大家如往常一样伐薪烧炭。一个个“满面尘灰烟火色”,与白居易诗作《卖炭翁》中的卖炭翁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卖炭翁烧炭为的是“身上衣裳口中食”,而老师们烧炭是为全体师生着想。

  炭窑边上,齐枚长和一名年轻老师合作锯柴。一头一个,一拉一送、一送一拉。两人正锯得起劲时,齐校长突然听到上面有响声,猛一抬头,只见几根大檀木快速滑下来,像发怒的蟒蛇呼啸而下。

  齐校长眼疾手快,不顾身残,大喊一声“快散开!”,双手用尽全力年轻老师往后推。而他自己却躲闪不及,被滚下的一根大檀木擦了一下腰,跌坐在地上。

几名教师闻讯跑来,把齐校长搀扶起来。此时的他脸色苍白,右手按着腰,疼痛不已。但他咬牙坚持,不哼不叫。

大伙查看事发现场,吓得不轻。几根大檀木滑下时,不偏不倚地砸向锯柴的年轻教师站立的地方。

  那年轻老师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浑身颤抖不已。他盯着大檀木滑下的痕迹寻思着:多险呀!刚才不是齐校长奋力推我一把,恐怕我早就被砸成肉粑粑了。

许久,这名年轻老师才缓过神来,伸出右手摸着齐校长的腰,哽咽道:“齐校长,多谢您刚才救了我的命!”

  齐校長笑道:“还好,老天保佑。没造成大事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趁大家都在,再次强调今后大家千万要注意安全!”

这位年轻老师背着齐校长下山,几名老师紧跟在后面,轮流把他背回学校。

  到校后,老师们想送齐校长去公社医院治疗,他连连摆手道:“谢谢!住院要花钱,擦一下没事,过几天就会好的,无大碍。”

  事后,齐校长暗自托人去公社医院抓几服解疼的中药煎了喝,没有向上级反映情况,也没有报销一分钱医药费。

冬月下旬,天气变冷了。以向老师为主的烧木炭团队,烧了两窑木炭,质量上乘。大家脸上乐开了花。

  当年这些木炭除供本校师生、本大队五保户取暖之用,其余的全部销售一空。学校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大伙高兴得不得了!

  这些钱都用在了刀刃上。齐校长没有乱花一分,全部都用来购置教学用具、体育器材,以及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学杂费了。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

  几年后,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更好的保护环境,学校取消了勤工俭学的做法。烧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砍柴烧炭那段时间,是大家过得充实而又值得怀念的日子。

作者简介

覃盟,笔名向晏漪,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中gongdang员,从事贫困山区教育三十八年,湖南作协会员、湖南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第二期电影编剧研修班学员。代表作:长篇融媒体图书《拐杖校长》,长篇报告文学《红烛》,电影文学剧本《拐杖校长》。《不朽的师魂》获第八届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信仰本色》获全国纪实散文征文大赛优秀奖,《红烛情》获鲁迅杯·“文学照耀中国”全国文学大赛铜奖,《不朽师魂》入选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参评作品,《红烛》入选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参评作品,微电影《东荣校长》(28分钟)获 2023 年华东地区暨全国部分省市微电影作品大赛二等奖

责编 刘志华 李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