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调查报告
——政府统筹各界参与,迎来百花齐放的明天
李园李
居家养老是养老的主流,有刚需。城市中相当部分老人有工资、储蓄、房产,他们信赖政府,希望依靠政府用活这笔资金和资产。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社区统筹各家企业,让老年人居家过好晚年生活。这有利个人和家庭,有利国家,切实可行,也迫在眉睫。把养老的事情办好,实在当代,名在千秋。本文调查研究的是居家养老的长处和短板,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据统计,至2023年,全国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约1.42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者约1.73亿,总计超3亿人。湖南省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约564万,60岁以上老年人1460万,其中大部分依赖城乡居民养老金。
中国的这一代老人,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子女,子女又正在奋斗的年纪,想靠子女养老,多不现实。城市的老年人普遍有一定数额的存款,有一套住房,还每月有养老金。这几项算下来,一位老人大约有六七十万元钱,可以自由支配。他们愿意把这笔钱花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现状是,他们需要人照顾,也愿意为养老花钱,但是目前,相当部分得不到好的照护,他们的生活仍然充满困难,他们非常渴望有人能帮助他们。
78岁的老李是高级工程师退休,他的独生女儿已经在德国结婚并定居。老李有一定的存款,在长沙市内有一套150平的大房子。老李老两口可以拿出大约200万用于养老。他拜托侄儿照看自己,但侄儿也仅限于帮助老人处理一下大事。
老杨1948年出生,已经被确诊肾衰竭,现在他需要每周去医院做3次透析。老杨的女儿曾是湖南卫视的节目主持人,早年已经在美国发展。老杨有三四十万存款,还有两套住房,每月有4000多元的养老金。在生命的末期,他还有3个“4”(40万存款,房子能卖40万,每月4000元养老金)。他已经不可能恢复健康。现在,他请了个住家保姆照顾自己,每个月给保姆3500元,但保姆并不贴心。他很渴望政府能出面主持养老事业,渴望把3个“4”用于自己的最后一程。
清水塘社区书记汤国清说:“我们社区98%的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王奶奶拉着记者的手说:“我知道女儿也不容易,但是我真的不想去养老院……”很多老人都理解子女的难处,但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家的温暖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会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居家养老,配合专业的上门护理服务。发展趋势显示,全球养老模式正向“在地化”即居家养老与“资源互助”方向演进。居家养老在当前调查的长沙地区,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认识问题。
保姆难,请保姆也难
肖老的儿子虽然和他们在同一座城市,但是儿子工作忙,不能长期照顾肖老老两口。肖老请了居家保姆,一般给居家保姆的工资为每月4000到6000元不等。保姆并不是很尽职尽责,甚至有偷盗等行为。其中一个保姆就在被辞退的前一天,打电话给自己的亲戚,让亲戚开车到大院门口等候。保姆一次性把老人的购物卡上的几千元消费光,让亲戚把购买的商品拉回了老家。
记者调查了请居家保姆的家庭:雇主难,保姆也难。一个居家保姆24小时住在家中,也的确多有不便,有的老年人多少有点不习惯。保姆“寄人篱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家庭,有的还有“主仆”那种不平等的压力。
女性保姆要为男主人洗澡、擦屁股、洗内裤,自觉没有尊严。老年人生活有许多地方是年轻人讨厌的:有气味、流口水、动作慢、乱唠叨。女保姆24小时在别人的家庭,是不愉快的。有能力的,哪个愿意做保姆?久病无孝子,连儿子都不能坚持,一个素不相识的保姆会久久照顾你?她们图的是钱,就可以理解。而且她们工作也不稳定,随时有被辞退的风险。所以,保姆也难。
现在,社区附近十几家的保姆们,有时间有机会,她们会建微信群,经常交流经验。年长的工作时间长的保姆被称为“保姆通”。“保姆通”召集一群姐妹们商量如何对付主人和主人的亲戚儿女,交流保姆薪酬待遇。就保姆和雇主而言,雇主是弱势,保姆是强势,雇主糊涂,保姆清白。而双方又没有权威约定规定这个协作关系,就会出现博弈,一旦崩盘,保姆可能很快有下家,而雇主则乱成一团,找下一个保姆可能更不适应,大多是“一蟹不如一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民营私立养老院做护理工作的被认作为保姆、护工。这些人的五险一金没有得到完全保障,又觉前途不可靠,低人一等。因此,保姆工作时,出现消极抵触,甚至对老年人恶语相向,打骂老人,个别的敲诈老人的钱财。
居家保姆则更加松散,“更低人一等”。有识之士建议,居家保姆由社区统一培训管理安排。这样,工作中的保姆和护工成了正规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了名分和尊严,五险一金有保障,他们对自己将来老了就会放心,利于他们把护理老人看成事业,看成“自己的明天”。
可见,这一部分居家养老的老人请居家保姆,在目前看有很多困难:花钱不满意,关系不稳定。
不请保姆,有很多困难
那么,如果不请保姆,老年人有这样一些生活困难要分类解决。
吃饭:现在,一些社区办了老人食堂,社区单位的食堂能为他们稳定提供餐食,有的可以送餐上门。
洗澡;
大小便;
搞卫生;
医疗:打针,招呼按时吃药;
陪伴:消除孤独。
是不是可以不请居家保姆,由社区组织上门服务的方式,解决这部分老人的生活困难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培育专业化服务机构,鼓励社区和家政、互联网平台企业等上门提供老年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居家照护服务需求。”
这一代老年人活得不轻松,生活中有困难,现在分头找社区、医院、食堂、保姆,身累心累。老年人像“团鱼挂在壁上,四脚无靠”。他们希望靠政府指定机构负责居家养老,如看病、吃饭、搞卫生只找一家。在政府的统筹下,社区可以联系各家企业,社区可以成为供需信息交流的平台。
现在有一种新型保姆,按项目收费,老年人可以选搞卫生、peiliao等项目。这不同于一般的住家保姆,也不同于住养老院。一些下岗的年龄较轻的老年人或者是待业的年轻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这些服务,收费不高,一般老年人可以承受。这种方式一方面,给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的服务,一方面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希望在社区大力推广。
老年人养老观念要更新
采访中,有的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年人有许多观念和做法应当改变。过好人生的最后几年、十几年,老人自己是第一责任人。中国这一代老人经历了1960年代过苦日子,wenge上山下乡,养成了珍惜财产,爱惜子女的习惯,舍不得花钱,千方百计积攒钱留给儿女孙辈,把房产、储蓄看得非常重要,不知生命有大限。《红楼梦》有一首《好了歌》:“世上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上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我们来看一些个例:黄阿姨1949年出生,曾下乡8年,人汽公司退休,丧偶17年了。她独自抚养两个儿子成人结婚成家,现在是“老娘伴满崽”,与小儿子、儿媳妇、孙子生活在一起。周一至周五接送孙子上学回家,每天往返4次,人称“新四军”,要买菜给儿子儿媳做早晚饭,忙得不亦乐乎。退休工资3000多,要倒贴儿孙,是“带薪保姆”。她和老同学老知青聚会必须是周六周日,被同学们戏称“奔八的公务员”。
这类丧偶的女性老人到老都是投奔儿女,不想再找老伴,因为工资不高,再找经济纠纷多。她们一辈子养育儿孙,“功成名就”。不能到老又不顾儿孙,将名节毁于一旦。可是,万一有病,儿子尚亲,女儿也好,但疾病无情啊。
可见,有相当部分家庭表现出靠子女养老是不行的。
坊间也流行:养儿养女难防老,到老还是金钱好。其实,老人一旦失去了健康,有钱也很难。据统计,老年人常见的基础病是心血管、糖尿病、肺病、肿瘤。常常发现一些老人,好好的,突然就心梗、脑梗或别的意外走了。所以老年人的财产应该尽早“委托”,接受老人财产的人或者组织有责任和义务为老人养老。
一位75岁的老人对记者充满感慨的说:要过好晚年的每一天。其实,今天就可能是最后一天。突然,身体的意外可能随时发生。所以养老要尽早“安排”和“委托”,财产要尽量提前安排。
委托给儿子、女儿,儿女做不好护理;委托给侄儿侄女,心既不安,说又不妥。托付给政府有关部门是最光明正大、最稳妥可靠的。早打算才会心安理得。这样,亲情总在,养老安心。老年人看透自己的暮年与金钱的关系,与儿孙的关系,才能走好人生的晚年之路。
老人希望把财产:工资、储蓄、房产交给政府可以信任的管理部门管理,唯一追求就是保障——保障吃饭、生活、看病,有尊严地活到“那一天”。那一天会在什么时候来?很难估计,也许就在明天。可是有的老年人做太长的不切实际的打算。如老人到老年食堂吃饭,优惠到12元一餐,都觉得划不来,计算着自己搞。口里说食堂口味不好,其实是嫌贵。因而,有人动情地批评,这样的老人是苦死抠死。
老年人养老,自己有责任,观念要改变,要舍得花钱吃好喝好治好病。对周围关照你的人,如对保姆要给利益、给钱、甚至给房子。“利益的人”是人性,长期的无偿的养老服务是不存在的。老人晚年用好余钱,是换取养老服务的必要前提。演红过半边天的小品《不差钱》,小沈阳说:“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
政府统筹各界参与
老年人相信政府的权威。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欢迎民营资本的加入,但前提一定是政府引领和监管。如果没有政府统筹,完全是市场行为,有可能遇上不良商家,老年人购买的服务可能没有保障。养老事业如果是完全依靠民营机构,老年人怕民营机构跑路。
2025年养老院的“闭院潮”提醒我们,老年人养老,政府、企业、家庭该如何分担责任?这不仅是养老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必须直面的挑战。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文件给出了答案: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将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重点内容。
老年人,人数多,服务养老是刚需,是广阔天地,尽显作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何让老人体面、幸福地安度晚年,考验着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我们现在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共识,有困难也有作为。
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在居家养老方面,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的服务模式覆盖率达86.3%,既保留家庭环境又引入专业服务。
上海松江区的“老伙伴公寓”,共享公共设施并制定互助公约,有效降低孤独感。
时间银行:志愿者存储服务时间供未来兑换,全国试点超200个城市,其中杭州已存储180万小时,实现代际互助与资源循环。
智慧养老:应用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科技手段,如智能陪伴机器人,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并提供情感支持,提升居家安全性。
台湾居家养老,重点针对失能者及其家庭需要,提供照顾,遵照弱势优先的原则。
国外居家养老的现状是:德国推行居家护理型养老,由机构提供上门日常护理。
瑞典居家养老:政府鼓励老人在家中独立生活,并提供市政服务支援,包括护工上门协助个人卫生、送餐等日常需求等等。
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养老体系的核心特点是“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支撑+个人自主选择 ”的结合。
热切地期望:我们的居家养老服务会迎来一个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业态。
个人简历
李园李,女,1980年出生。湖南长沙人,现居长沙。
本科新闻,文学学士。2006年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录取。2009年6月,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具有科研能力,有学术论文、散文、杂文、通讯和摄影作品在报纸、杂志和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有歌词在竞赛中胜出,并收录刊发,部分正在谱曲中。独立撰写一部新闻学学术著作,即将出版。
在全国首次提出创办农民工夜校,曾有省市领导批示支持,著名教育家俞敏洪等充分肯定。有很强的策划能力,撰写的多份建议曾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曾获“从小爱数学”三等奖,“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该项赛事全国最高奖),由国家教委专门委员会颁奖。
现任湖南《老年人》杂志栏目主持、责任编辑、杂志社党支部组织宣传委员。
办公电话:0731-82295742 手机:15873186983
E-mail:804098018@qq.com
特约撰稿人胡立强
编辑:佚名 李顺萍